陳氏56式太極拳動作特點
一、外似處女,內似金剛
中華武術,門派繁多,僅拳術就有幾百種。各門派都有其獨到之處,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內外兩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腳踢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戰(zhàn),攻防含義較為明顯、讓人一看便知是武術。
陳氏56式太極拳則別具特色,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內氣催動外形,上下相隨,連綿不斷,以腰為軸,節(jié)節(jié)貫串,不丟不頂,圓轉自如,輕輕運轉,默默停止。
其功防含意大都隱于內而不顯于外,往往使人誤認為此拳像摸魚一樣,不是武術。
特別是老架一路,以柔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鍛煉下盤功夫,使足下生根,轉髖靈活,輸通氣血,練就充足的內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撐使身體內外各部建起鞏固的防線,形成一身備五弓的蓄發(fā)之勢。
這樣,不遇敵則已,若遇勁敵,則內勁猝發(fā),如迅雷烈風,故外似處女,內似金剛,此為陳氏56式太極拳的一大特點。
二、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
大家見過頭頂碎磚、脖纏鋼筋等,這是硬氣功的運氣方法。內氣運到頭頂上,頭能將磚碰碎;運到脖頸上,能將鋼筋纏繞起來。
陳氏56式太極拳結合力學和經(jīng)絡學的理論,采用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力勝強力。好象用一個小小的千斤頂,就能將載重幾噸貨物的汽車頂起來一樣。
所謂太極拳蓄發(fā)相變、引勁落空、借力打人,以四兩撥千斤,皆是螺旋勁所起的作用。故《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
從經(jīng)絡學上來講,經(jīng)絡是指布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于臟腑,流于肢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
太極拳結合經(jīng)絡學說,以拳術與導引吐納為表里,拳勢動作采用螺旋纏絲式的伸縮旋轉,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蕩、氣遍身軀”。
內氣發(fā)源于丹田,以腰為軸,節(jié)節(jié)貫串,微微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布于全身;通任、督兩脈,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于四梢,復歸丹田。
動作呈弧形,圓活連貫,一招一勢,承上啟下,一氣呵成,導致氣血循環(huán),此為運勁 (即運氣),它區(qū)別于用勁。這種系統(tǒng)的運氣方法是符合經(jīng)絡學說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體育運動所少有的。
三、把武術與導引吐納相結合
導引和吐納是我國源遠流長的養(yǎng)身術,早在公元前幾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記載。
漢初淮南子劉安就編成《六禽戲》,漢末醫(yī)學家華佗又改為《五禽戲》,他模仿禽獸的動、搖、屈伸、仰俯、顧盼、跳躍等動作,并結合呼吸運動,用于治病保健鍛煉,是后來氣功和內行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yǎng)生學的基礎。
陳氏56式太極拳把導引、吐納術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協(xié)調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功拳運動,這不僅對強身健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拳術的搏擊技巧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