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而言,功息相依,動靜相間,這種融合性的動功修練,可視為武功修練中的“中乘”;而無意識或少意識,以肢體運動為主的動功練習,雖高于體操卻類似于體操,當屬武功修練中的“下乘”。
在很多武術中,“功”多通過“拳”來展現(xiàn),“拳”是“功”的表現(xiàn)形式。武當山下素有“十年的拳術九年的功”,又有“拳無功不立”的說法。由此可見,“功”在武術中的地位之高、位置之要、作用之大。“功”與“拳”之間既獨立又相融。“功”相對“拳”而言,“功”多屬單式單操,形式單一,不強調(diào)外形展示的連續(xù)性。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功”缺乏觀感,但對技擊與養(yǎng)生則實用性強;而“拳”是功架動作的連續(xù)性反應,在動作運轉過程中,體現(xiàn)一種運動風格,給人們以藝術享受或美感,便于激發(fā)武術愛好者的興趣并具有易記性特征?;蚨嗷蛏俚氖苓@個因素的影響,社會生活中練拳的人多于真正練功的人。
練功的群體多局限于中老年體弱多病者和有一定武術造詣的武術工作者、研究者和愛好者。但是,要說明的是,不管轉多大的圈,費多大的力,練拳者終的歸宿還是要回到練功上。正如拳諺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也就是說,沒有單一專勢的功法訓練,如果一味地單純追求拳架姿勢,是難以終達到道家所言“修性養(yǎng)命”乃至更高境界的。
在現(xiàn)代的生活中,越來越少見有人談論起武術了,現(xiàn)在的人們對于武術的了解,也就僅僅限于金庸古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或者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各種武俠小說所描述的內(nèi)容,其實這個不得不說實在是一種誤解,因為小說電視劇等等為了吸引來更多的觀眾讀者,往往里面都是虛構的很多,很難真正描述到武術的真義。
武術的入門
一、武術不可自專自用,固執(zhí)不能。專求力則凝滯不靈,專求重則圓轉不活,專求氣則拘泥不通,專求輕神意渙散。身外形順,無形中自增力感;心內(nèi)中和,無形中自增靈感。練至功行圓滿時,凝神于丹田則身重如山,化神成虛靈則身輕如羽,武術入門得其妙道,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不思可得,無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氣順,虛心實腹,久練自達化竟。
二、不可心躁氣浮,急于求成。心不靜則神不寧,心腎不交則神氣不通。心要靜,心靜神自寧,神寧心自安,心安氣自行,神氣相通,萬象歸根,靜練出真功,功夫長進快。靜養(yǎng)靈根氣化神,處處靜,時時靜,行立坐臥不離靜,靜中求動生太極,不靜不見動之奇。
三、不可不知養(yǎng),太極不太和,欲速則不達。練拳不知養(yǎng),易傷不易長。廣州武術不懂養(yǎng),百練功不長。十年練拳,十年養(yǎng)氣,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太極拳以養(yǎng)為本,以慢為宜,慢練為養(yǎng),養(yǎng)氣、養(yǎng)神、養(yǎng)性、養(yǎng)身;快練為傷,傷氣、傷神、傷心、傷身。須清心寡欲,平心靜氣,太極太和,自然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之境。
四、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則,心動神去無所依,神杳氣散無所歸,好勇斗狠失心和。妄念一起橫氣生,肝氣不平,陰陽不和,火水不濟,久之五勞七傷與身俱存,稍有病痛則齊發(fā)而至,是為大害。練拳時,一志凝神,主于敬,養(yǎng)其誠,洗心滌慮,平心靜氣,一念無所思,一物無所著。
五、不可努氣用力,努則力剛易折,氣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擠,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若用拙力,則周身血脈不能通順,筋骨不能舒暢,全身拘謹,四肢不活。身為拙氣所滯,滯于何處則何處成病,當時不覺,必于后發(fā)??傄钚雾槪瑘A滿無虧,積柔成剛,一片神行。
六、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則氣逆得而上,不能歸于丹田,雙足似萍草無根,且心腎不交,神氣不合。陰陽不和則萬法不至。周身放松,脊柱豎直,松腰斂臀,松胯圓襠,虛心實腹,則中氣貫通,太和之氣才能浩行。
結語:上面就是給大家介紹的一些關于武術與教育的意義,以及一些無數(shù)的入門技巧,我相信只要看完,了解了無數(shù)的一些意義之后,你一定會改變從前對于它的一個模糊錯誤的認知,武術是一項值得我們后人發(fā)揚光大的一門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