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界部”,著重指示“諸法從本體性空”。
3.“口訣部”或“心髓”,不借意度分析思惟,而是當(dāng)下直指明體,以及諸法皆為明體的顯現(xiàn)。蓮華生大士專重“口訣部”,因其已包括了“心部”和“界部”。
“大圓滿”法門依直指認取離遮蔽的本凈俱生智,開顯無上解脫慧,并非修小乘聲聞止息妄念以斷滅諸苦的寂滅智慧。
大圓滿傳承自法身普賢王如來到報身金剛薩陀,再到人間初祖勝喜金剛。數(shù)代后主要分蓮華生大士和無垢友祖師兩支,近代又由龍欽巴尊者集其大成。
再談“生起”、“圓滿”和“大圓滿”次第:
“生起次第”的本尊瑜伽
其實在三種瑜伽的修持中,都含有生起、圓滿和大圓滿次第,無法分割,分類為便于闡述學(xué)理。
為什么要修“生起次第”?因輪回眾生依業(yè)力五官與八識妄心執(zhí)取外境,只見其“表相”與“功用”而不見性空“本體”,因此起惑造業(yè)墮輪回。
為凈化這迷惑不識實相,經(jīng)灌頂、傳經(jīng)、授法,指出如何透過現(xiàn)象徹悟本質(zhì),見到這“表相”與“功用”下的“本性”,使行者開始明白“色性本空、聲性本空、念性本空”,得到本自解脫的入處。
受法后的修持,“上座”依儀軌修持時,就是在較靜定無干擾的狀況下借法歸源,依本尊凈相方便,徹底弄明白“色相、聲音、意念”到底是怎么回事,人道眾生的五官、八識中,以眼、耳二根特別敏銳,再加上意念,就是一般“心”的作用。
所以密宗著重由“身、口、意”下手,這“三密相應(yīng)”就統(tǒng)攝了“都攝六根”。“意”能了則證入“心空”“我空”,“身、口”的“色相、聲音”能了則證入“境空”“法空”。證悟人"空"、法"空"就能成就。"空"即能闊.
“下座”修持,就是在動中歷經(jīng)對緣時保持不迷惑。這樣由凡夫的“混然不覺”,到行者的“覺而不常”,緣本尊凈相都攝六根,由散入定,漸漸打成一片能“常覺不迷”,由無上定慧根除累劫迷惑習(xí)性種子而達到證悟。
為何“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與“大圓滿次第”不可分割
這“人空、法空”的部份是“大圓滿次第”,故離“大圓滿次第”亦無“生起次第”可修。
在妄心休歇常住定中時,氣脈不調(diào)自調(diào),此外將身觀空、持咒時觀心間智慧尊等也都屬于“圓滿次第”。故“生起次第”也包含了部份“圓滿次第”的修法。
內(nèi)密與外密的比較
見地、修法有所不同,但都需要灌頂。“外密”較費力難修,重事相儀軌、潔凈、吃素。
見地上較“無上密續(xù)”多二元對立相,把本尊觀為外在的王或伴侶等,其修行層次,著重“破迷得智”,以清凈調(diào)伏不凈的對治法,而非“轉(zhuǎn)迷成智、即迷即智”,了知原本“不垢不凈”。
外密修法觀前空對生本尊,自己為行者,修觀想、贊誦、持咒、專注等,使本尊喜悅賜成就,遮障得凈化,自心與本尊智心合一,凈化無明生起證悟。如經(jīng)過精進如法的修行,事部需七世證道,行部需五世證道,瑜伽部需三世證道。
多數(shù)修單身、祥和相本尊。在寂靜處取清凈相獨處而修。
結(jié)語:瑜伽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體育鍛煉的方式,它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行瑜伽鍛煉,就是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而藏式瑜伽,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養(yǎng)生健康運動方式,對于喜歡追求更高層次的人來說,可以去經(jīng)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