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供春壺背后的故事
珍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供春壺,是祖國茶文化寶庫中的無價之寶。提起這把供春壺,就不得不提起江蘇宜興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實業(yè)家儲南強。1952年,儲南強將英國皇家博物館曾高價購買的供春壺捐獻給國家,其高風亮節(jié),讓人敬佩。儲南強愛女,今年92歲的儲煙水女士,向筆者講述了儲南強從收藏該壺,到慷慨捐獻的故事。
一枚銀元得國寶
這把供春壺的由來,還頗有點傳奇色彩。
1928年,儲南強偶然在蘇州地攤上見到一把古樸奇特、狀如樹瘤的舊壺,仔細端詳,發(fā)現壺把下有“供春”二字篆書,壺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刻款。他立刻不動聲色地花1枚銀圓買了下來。
供春原名龔春,明代弘治、正德年間人。學憲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早年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書童供春??此律谱髯仙皦?,便“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掠內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鐵”的茶壺,很受歡迎。后以制壺為業(yè),以樹癭壺最為名貴,有“供春之壺,勝于金玉”評語。供春壺開創(chuàng)了宜興紫砂壺的新天地,清末民初仿品甚多。
為弄清這把壺的由來,儲南強趕回蘇州,找到擺攤人詢問,了解到此壺從紹興傅叔和家中流出。他又趕到紹興傅家,被告知壺曾為西蠡費氏所有。再追問到費家,知是吳大贗的收藏。吳則得之于大收藏家沈均和。沈之前已無從考證。
弄清了來龍去脈,儲南強邀請摯友、著名書畫家黃賓虹、徐悲鴻、潘貽曾人等共賞名壺,無不嘆為觀止。遲到數日的錢松?,竟留住一月,觀賞摩挲,久久不釋,贊之曰:“巧拙相融,始成佳品。”此壺為赭土黃色,砂胎,表面七凹八凸,結累如疣,故名樹癭壺。
此壺胎體較薄,十分輕巧。關于這一點,儲老是這樣解釋的,供春制壺,用的不是一般的陶土,而是寺僧洗手缸中沉淀的淤泥,甚至是指紋中嵌入的極細之泥,特別的純凈細膩,雜質少到最低的限度,父親是這樣解釋的。而當代紫砂專家顧景周則另有一說:此壺可能是供春捏制自娛,并不是大窯猛火燒制,而是用小焙爐文火焙燒,火候十分到家,因此輕巧。
壺中傳奇
此壺的壺蓋也值得一提。儲煙水告訴筆者,當初吳大贗得到此壺已無壺蓋,于是請制壺名手黃玉麟重配。黃以為壺體凹凸如瓜,就配了一個瓜蒂狀的壺蓋。黃賓虹認為樹癭壺身配瓜蒂蓋有點不倫不類。儲老便請制壺名家裴石民重新做了一只狀如靈芝的壺蓋。在壺蓋的周邊外緣,有儲南強撰寫、潘稚亮雕刻的兩行隸書銘文:“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玉麟,五百年后黃賓虹識為樹癭,重為蓋者石氏,題記者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