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主張“外柔內(nèi)剛”,這里柔指動作輕柔綿軟,肢體柔和,全身連貫,有的動作緩慢、手法纏繞;剛則是指精神飽滿,內(nèi)氣充盈,而不是肌肉鼓脹,神情劍拔弩張。練太極拳時,通過預備式使人摒除雜念,呼吸自然正常,放松心境和身體各關(guān)節(jié),使體態(tài)歸于自然,然后用意帶動腰、再由腰意帶動全身各部位,到達拳架之式,所謂“用意不用力”不是一點力氣都沒有,而是不要用“拙力”“僵力”,即俗話說的笨力和死力。以意運行,以氣運身。
《太極拳經(jīng)》說:“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一貫。”
不論走架或推手,動作和勁力都不可過分或不及,過猶不及。首先是自己以慈心下氣的心態(tài)去接受對方,即“舍己從人”地粘上對方,要求上步進身與人粘上,而又要保持自己的行為不失中正之態(tài),既要讓對方感到自己不過分,又要自己有隨時準備為對方之動而動。在這種心態(tài)和意象中逐步練習而積累和提高功力。因此,學習太極拳要講究姿勢正確,動作合度,勁路適當。
習練推手,首先學習柔化方式,更須力避“頂抗匾丟”四病,而要切實遵循虛己待人,隨人而動,方式上“沾粘連隨”。如果“頂、抗”,就是太過,犯了“匾、丟”就是不及。至于行功走架練拳時,要求人體上下要相隨(整體同動),各部分相對虛實要分明。細致到邁步動胯都要曲伸相繼,特別在變轉(zhuǎn)虛實是尤其不能出現(xiàn)遲重和停滯的現(xiàn)象。有拳家在描述打手時要求:“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見李亦畬《五字訣》)也就是“舍己從人”。符合道家老子哲學“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道德經(jīng)》第七章)的哲理。
針對“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具體理解。當對方用剛勁打來,我以柔勁引化,——我先用向外、向上的“弸”勁迎上去粘上,這種“弸”勁小于或等于對方來力,然后在我意念和動作螺旋引領(lǐng)下改變對方力的方向。這在術(shù)語上就叫做“走”,有人也稱之為“走化”。當我順勢地粘隨,暗地里通過拳技方式,迫使對方陷入不利境地的過程,術(shù)語上就是“粘”,有人也稱之為“粘逼”或“粘隨”。粘,含有如膠似膝粘住物體的意思,但就“粘走相生、剛?cè)嵯酀?rdquo;而言,粘是相對從屬于以剛制柔的一種方法,粘上的內(nèi)在就是在化解雙方的作用。同時,走和粘是一個循環(huán)。
一般地說,前者是以柔克剛,通過走而引化,使敵力失效,并使自己轉(zhuǎn)逆為順,從而出現(xiàn)敵背我順的新形勢;后者是以剛制柔,即通過順勢粘隨進逼,為發(fā)勁創(chuàng)造條件,一旦“得實”,即可發(fā)放,這也是打太極拳的人所常說的“以柔為主,剛?cè)嵯酀?rdquo;的內(nèi)容,達到“以柔克剛”的目的和效果。所以太極推手“沾、連、粘、隨”四要,歸結(jié)起來,也正是這“走、粘”二字,也是“以柔克剛、剛?cè)嵯酀?rdquo;的內(nèi)涵。練習者通過親身反復實踐、體悟,悉心體認,做到身知和心領(lǐng)神會。同時也就能領(lǐng)會太極拳前輩在教授推手時,分外強調(diào)這“走、粘”二字,原來是以柔克剛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