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是我國太極拳眾多流式中的五大流派之一,是在陳式太極拳和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而創(chuàng)編,那么你知道武式太極拳的特點和修習要素么?不知道的話趕緊來看看下面這篇文章吧!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呢!
武式太極拳勢外形簡樸,內(nèi)蘊豐富,重在實用。其修習要素如下:
式簡技繁 組織合理
武式太極拳的拳式動作簡潔明快、術法分明、圈小勁捷,每個拳式都圍繞著一個攻防中心,重在實用,不尚花法,不著意雕琢,不故做高深,拳風自然平淡,演練起來渾厚樸實,簡潔洗練,給人以銀碗盛雪,纖塵不染之感。拳式技法內(nèi)涵細膩,體現(xiàn)出起、承、轉(開)、合和八法咸備,五氣順布。
武式太極拳架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落是從“無極式”到第一個“云手”;第二段落從“高探馬”到“更雞獨立”;第三段落從第二個“倒攆猴”到“收式”。這三個段落既相銜接,又各有重點,組織成一個結構嚴謹、疏密相間的拳架。第一段落主要是使初學者學有規(guī)矩,懂規(guī)矩,練規(guī)矩。通過這一階段學練,習者可對手、眼、身、步的基本要求及松、慢、圓、勻、外柔內(nèi)剛等運動特點有初步了解,為學好太極拳打好基礎。第二段落的拳式大都是難度較大的動作,對腰腿功夫、步法要求較高。第三段落是“溫故而知新”。經(jīng)過前兩段落的演練,是比較吃力的,故第三段落起始時,重復拳式較多,結尾收勢前才高峰突起,又是幾個高難動作,擰翻走轉,跌宕起伏,高潮收勢。
武式拳式基本上是左右對稱,有左就有右,如“懶扎衣”、“摟膝拗步”等。這種左右均衡兼練的拳式結構,不僅有利于身體的養(yǎng)生,在技擊上也可避免“一邊倒”的弊病。有些拳式限于人們生活習慣或生理特點,只有某一邊的練法,如“搬攬捶”等,但在練習和運用上,左掌右拳交相運用,各有專擅,同樣做到了左右兼顧,均衡對稱。
武式太極拳架是由四十多個基本拳式組成的,而拳架重復拳式較多。如此安排,則是通過不同拳勢的調(diào)度、變化,做到八面轉換,全方位的練習亦是創(chuàng)拳者苦心孤旨之所在。
法度嚴謹 身正勢圓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基礎。身法正,練拳才易入門。身法乖張,不僅練不好功夫,反會弄出一身毛病。開創(chuàng)者武禹襄針對練拳者通常容易出現(xiàn)的低頭彎腰,挺胸腆肚,寒肩突臀,搖頭野視,神無定向等弊病,制訂出提頂?shù)跻d,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肫,尾閭中正,氣沉丹田,分清虛實,騰挪閃戰(zhàn)等十三要領和筑基要求。正確掌握這些要領,是走架立身中正,八面轉換,運化靈活,氣勢飽滿的關鍵。每一定勢上下相對,頭頂“百會穴”和襠部“會陰穴”遙相呼應,上下一線,前后相合,身前鼻尖,前掌指尖和前足尖“三尖相照”,上頂下沉,全身松柔,重心穩(wěn)定,不偏不倚,八面支撐。
手有撥轉引化之巧、控制發(fā)放之能。武式太極拳從實用出發(fā),講求手法靈活?;畈拍苊艚?,氣勢騰挪,而無散漫之意。在立身中正,腰為中樞的前提下,以人體中線為界,雙掌既要各護半身各盡其責,不逾雷池(前伸不越前足尖,后屈肘不貼肋);又要左右相系,互相照應,護中用中。既縮小了防地,又可使上肢各關節(jié)在引化拿發(fā)中常處于有利的活動范圍,形成我順人背的局勢。走架則緊湊縝密,動度小而不局促,內(nèi)收外放,小中寓大,包羅萬象,隱括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