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手動腰相隨
太極拳兩手的動作要以腰未綱、為軸心。腰不活,動作就難以松柔,自如,也就缺乏太極拳的韻味和美感,正是“練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因此,練拳時一定要用腰的動作去帶動手的動作,不要只動手不動腰,前輩關(guān)于“動手不是太極拳”的觀點(diǎn),我們應(yīng)牢牢記取。老師說,凡是用腰帶動手的,其拳味就濃,此乃內(nèi)勁通過腰脊帶動上肢,這叫做“主宰于腰”。手動腰不動固然不對,但老師又教導(dǎo)我說,轉(zhuǎn)腰的幅度不宜過大,以免上身搖擺失中和兩臂散亂。
風(fēng)格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優(yōu)美、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平正撲實(shí)、由松入柔、剛?cè)嵯酀?jì),一氣呵成,猶如湖中泛舟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簡潔,深受一般大眾的喜愛,故而流傳廣。
楊式太極拳動作要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此動作之完成,乃下一動作開端,綿延相續(xù)。心法上亦要求一氣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楊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極拳說十要”。
主要是對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楊氏太極拳為見長。
它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練功時身法要正,大部分動作都要使上中下三個穴位〔即百會穴,會陰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個重力垂直線,身體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閭要保持中正,從大椎穴到尾閭部位〔長強(qiáng)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對拉拔長,而且尾閭要像船舵一樣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做到了以上兩個方面,能體現(xiàn)立身中正安舒的特點(diǎn)。
楊式太極拳的這一特點(diǎn),不少名家都有見教。楊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體喻為一口古鐘:鐘蒂為頸項(xiàng),鐘頂為肩圈,鐘身為腰圈,鐘囗為胯圈,中心垂直線為鐘繩,鐘錘系于中心垂直線下端,即所謂銅鐘五個點(diǎn),十分強(qiáng)調(diào)立身中正。
拳架開展大方
楊式太極拳在拳架上的獨(dú)特風(fēng)格是開展大方。只有開展大方才有助于肢體上下左右的對拉拔長,拳架開展大方要求身體要內(nèi)外放松,舉手投足動手須到位。上下的對拉拔長的典型拳勢如“白鶴亮翅”左右對拉拔長的開展大方,衡量拳架動作是否到位,是否開展大方,是一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
結(jié)語: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對楊式太極拳應(yīng)該有了深入的了解,楊式太極拳練法簡潔深受適合新手練習(xí),但是太極需要下功夫才能有所收獲,千萬不能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