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肺脹
當前位置:江蘇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養(yǎng)生百科 > 中醫(yī)內科學
肺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肺系疾病。會反復發(fā)作。嚴重的話還會危及生命。目前醫(yī)學上針對這種疾病有什么治療方法呢?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預防這類疾病?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肺脹是指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肺脾腎三臟虛損,從而導致肺管不利,氣道不暢,肺氣壅滯,胸膺脹滿為病理改變,以喘息氣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滿,胸悶如塞,或唇甲紫紺,心悸浮腫,甚至出現(xiàn)昏迷,喘脫為臨床特征的病證。尋求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是目前國內外醫(yī)學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著廣闊的前景,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有待進一步發(fā)掘與提高。
一、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生,多因久病肺虛,痰瘀潴留,每因復感外邪誘使本病發(fā)作加劇。
1.肺病遷延肺脹多見于內傷久咳、久喘、久哮、肺癆等肺系慢性疾患,遷延失治,逐步發(fā)展所致,是慢性肺系疾患的一種歸宿。因此,慢性肺系疾患也就成為肺脹的基本病因。
2.六淫乘襲六淫既可導致久咳、久喘、久哮、支飲等病證的發(fā)生,又可誘發(fā)加重這些病證,反復乘襲,使它們反復遷延難愈,導致病機的轉化,逐漸演化成肺脹。故感受外邪應為肺脹的病因。
3.年老體虛肺脹患者雖可見于青少年,但終歸少數(shù),而以年老患者為多。年老體虛,肺腎俱不足,體虛不能衛(wèi)外是六淫反復乘襲的基礎,感邪后正不勝邪而病益重,反復罹病而正更虛,如是循環(huán)不已,促使肺脹形成。病變首先在肺,繼則影響脾、腎,后期病及于心、肝。因肺主氣,開竅于鼻,外合皮毛,主表衛(wèi)外,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導致肺氣宣降不利,上逆而為咳,升降失常則為喘,久則肺虛,主氣功能失常。若肺病及脾,子盜母氣,脾失健運,則可導致肺脾兩虛。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傷及腎,腎氣衰憊,攝納無權,則氣短不續(xù),動則益甚。且腎主水,腎陽衰微,則氣不化水,水邪泛溢則腫。心肺則喘咳心悸。肺與心脈相通,肺氣輔佐心臟運行血脈,肺虛治節(jié)失職,則血行澀滯,循環(huán)不利,血瘀肺脈,肺氣更加壅塞,造成氣虛血滯,血滯氣郁,由肺及心的惡性后果,臨床可見心悸、紫紺、水腫、舌質暗紫等癥。心陽根于命門真火,腎陽不振,進一步導致心腎陽衰,可呈現(xiàn)喘脫危候。
由此可見,肺脹的病理性質多屬標實本虛。標實為痰濁、水飲、瘀血和氣滯,痰有寒化與熱化之分;本虛為肺、脾、腎氣虛,晚期則氣虛及陽,或陰陽兩虛。其基本病機是肺之體用俱損,呼吸機能錯亂,氣壅于胸,滯留于肺,痰瘀阻結肺管氣道,導致肺體脹滿,張縮無力,而成肺脹。如內有停飲,又復感風寒,則可成為外寒內飲證。感受風熱或痰郁化熱,可表現(xiàn)為痰熱證。痰濁壅盛,或痰熱內擾,蒙蔽心竅,心神失主,則意識朦朧、嗜睡甚至昏迷;痰熱內閉,熱邪耗灼營陰,肝腎失養(yǎng),陰虛火旺,肝火挾痰上擾,氣逆痰升,肝風內動則發(fā)生肢顫,抽搐;痰熱迫血妄行,則動血而致出血。亦可因氣虛日甚,氣不攝血而致出血。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可陰損及陽,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成為陽虛水泛證;陽虛至極,出現(xiàn)肢冷、汗出、脈微弱等元陽欲脫現(xiàn)象。
二、臨床表現(xiàn)
喘、咳、痰、脹,即喘息氣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滿,脹悶如塞等是肺脹的證候特征。病久可見唇甲紫紺,心悸浮腫等癥。兼外邪或調治不當,其變證壞病可見昏迷、抽搐以至喘脫等。
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轉歸而成,故有長期的咳嗽、咯痰、氣喘等癥狀,胸肺膨脹和病變由肺及心的過程是逐漸形成的。早期除咳嗽、咯痰外,僅有疲勞或活動后有心悸氣短,隨著病程的進展,肺氣壅塞腫滿逐漸加重,叩之膨膨作響,自覺憋悶如塞,心悸氣急加重或顏面爪甲紫紺;進一步發(fā)展可出現(xiàn)頸脈動甚,右脅下癥積,下肢浮腫甚至有腹水。病變后期,喘咳上氣進一步加重,倚息不能平臥,白粘痰增多或咯黃綠色膿痰,紫紺明顯,頭痛,有時煩躁不安,有時神志模糊,或嗜睡或譫語,或有肉困,震顫,抽搐,甚或出現(xiàn)咯血、吐血、便血等。舌質多為暗紫、紫絳,舌下脈絡瘀暗增粗。
三、診斷
1.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胸部膨滿,脹悶如塞,喘咳上氣,痰多及煩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脹為特征。
2.病程纏綿,時輕時重,日久可見面色晦暗,唇甲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甚或喘脫等危重證候,病重可并發(fā)神昏、動風或出血等癥。
3.有長期慢性喘咳病史及反復發(fā)作史,一般經10-20年形成;發(fā)病年齡多為老年,中青年少見。
4.常因外感而誘發(fā),其中以寒邪為主,過勞、暴怒、炎熱也可誘發(fā)本病。
5.體檢可見桶狀胸,胸部叩診為過清音,肺部聞及哮鳴音或痰鳴音及濕性鑼音,且心音遙遠。
6.X線、心電圖等檢查支持西醫(yī)學肺氣腫、肺心病的診斷。
四、鑒別診斷
肺脹與哮病、喘病均以咳逆上氣,喘滿為主癥,有其類似之處,其區(qū)別如下。
1.哮病哮痼是一種發(fā)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常突然發(fā)病,迅速緩解,且以夜間發(fā)作多見;肺脹是包括哮病在內的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轉歸而成,每次因外感誘發(fā)為逐漸加重,經治療后逐漸緩解,發(fā)作時痰瘀阻痹的癥狀較明顯,兩病有顯著的不同。
2.喘病喘病是以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xiàn),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常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癥和治療的重點。但肺脹由多種慢性肺系疾病遷延不愈發(fā)展而來,喘咳上氣,僅是肺脹的一個癥狀。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標本虛實肺脹的本質是標實本虛,要分清標本主次,虛實輕重。一般感邪發(fā)作時偏于標實,平時偏于本虛。標實為痰濁、瘀血,早期痰濁為主,漸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見氣滯、水飲錯雜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氣虛衰,本虛與標實并重。
2.辨臟腑陰陽肺脹的早期以氣虛或氣陰兩虛為主,病位在肺脾腎,后期氣虛及陽,
以肺、腎、心為主,或陰陽兩虛。
治療原則
根據標本虛實,分別選用祛邪扶正是本病的治療原則。一般感邪時偏于邪實,側重祛邪為主,根據病邪的性質,分別采取祛邪宣肺(辛溫、辛涼),降氣化痰(溫化、清化),溫陽利水(通陽、淡滲),活血化瘀,甚或開竅、熄風、止血等法。平時偏于正虛,側重以扶正為主,根據臟腑陰陽的不同,分別以補養(yǎng)心肺,益腎健脾,或氣陰兼調,或陰陽兼顧。正氣欲脫時則應扶正固脫,救陰回陽。祛邪與扶正只有主次之分,一般相輔為用。
分證論治
風寒內飲
癥狀:咳逆喘滿不得臥,氣短氣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狀,胸部膨滿,惡寒,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欲飲,面色青黯,舌體胖大,舌質暗淡,舌苔白滑,脈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降逆滌痰。
方藥:小青龍湯。
方中麻黃、桂枝、干姜、細辛溫肺散寒化飲;半夏、甘草祛痰降逆;佐白芍、五味子收斂肺氣,使散中有收。若咳而上氣,喉中如有水雞聲,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黃湯。若飲郁化熱,煩躁而喘,脈浮,用小青龍加石膏湯兼清郁熱。
痰熱郁肺
癥狀:咳逆喘息氣粗,痰黃或白,粘稠難咯,胸滿煩躁,目脹睛突,或發(fā)熱汗出,或微惡寒,溲黃便干,口渴欲飲,舌質暗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肺泄熱,降逆平喘。
方藥:越婢加半夏湯。
方用麻黃、石膏,辛涼配伍,辛能宣肺散邪,涼能清泄肺熱;半夏、生姜散飲化痰以降逆;甘草、大棗安內攘外,以扶正祛邪。
若痰熱內盛,痰膠粘不易咯出,加魚腥草黃芩、瓜蔞皮、貝母、海蛤粉以清化痰熱,痰熱內盛亦可用桑白皮湯。痰熱壅結,便秘腹?jié)M者,加大黃、風化硝通腑泄熱。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者,加射干、葶藶子瀉肺平喘。若痰熱傷津,口干舌燥,加花粉、知母、麥門冬以生津潤燥。
痰瘀阻肺
癥狀: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間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胸部膨滿,憋悶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紺,舌質暗或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膩或濁膩,脈弦滑。
治法:滌痰祛瘀,瀉肺平喘。
方藥:葶藶大棗瀉肺湯合桂枝茯苓丸。
方中用葶藶子滌痰除壅,以開泄肺氣;佐大棗甘溫安中而緩藥性,使瀉不傷正;桂枝通陽化氣,溫化寒痰;茯苓除濕化痰;丹皮、赤芍助桂枝通血脈,化瘀滯。痰多可加三子養(yǎng)親湯化痰下氣平喘。本證亦可用蘇子降氣湯加紅花、丹參等化痰祛瘀乎喘。若腑氣不利,大便不暢者,加大黃、厚樸以通腑除壅。
痰蒙神竅
癥狀: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識朦朧,譫妄,煩躁不安,入夜尤甚,昏迷,撮空理線,或肢體困動,抽搐,舌質暗紅或淡紫,或紫絳,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滑數(shù)?!?/p>
治法:滌痰開竅。
方藥:滌痰湯合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滌痰湯中半夏、茯苓、甘草、竹茹、膽南星清熱滌痰;橘紅、枳實理氣行痰除壅;菖蒲芳香開竅;人參扶正防脫。加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清心開竅。若舌苔白膩而有寒象者,以制南星易膽南星,開竅可用蘇合香丸。若痰熱內盛,身熱,煩躁,譫語,神昏,舌紅苔黃者,加黃芩、桑白皮、葶藶子、天竺黃、竹瀝以清熱化痰。熱結大腸,腑氣不通者,加大黃、風化硝,或用涼膈散或增液承氣湯通腑泄熱。若痰熱引動肝風而有抽搐者,加鉤藤、全蝎、羚羊角粉涼肝熄風。唇甲紫紺,瘀血明者,加紅花、桃仁、水蛭活血祛瘀。如熱傷血絡,見皮膚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鮮者,配清熱涼血止血藥,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黃等;如血色晦暗,肢冷,舌淡胖,脈沉微,為陽虛不統(tǒng),氣不攝血者,配溫經攝血藥,如炮姜、側柏炭、童便或黃土湯、柏葉湯。
肺腎氣虛
癥狀:呼吸淺短難續(xù),咳聲低怯,胸滿短氣,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平喘。
方藥:補虛湯合參蛤散。
方中用人參、黃芪、茯苓、甘草補益肺脾之氣;蛤蚧、五味子補肺納腎;干姜、半夏溫肺化飲;厚樸、陳皮行氣消痰,降逆平喘。還可加桃仁、川芎、水蛭活血化瘀。若肺虛有寒,怕冷,舌質淡,加桂枝、細辛溫陽散寒。兼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知母養(yǎng)陰清熱,如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微欲絕等喘脫危象者,急加參附湯送服蛤蚧粉或黑錫丹補氣納腎,回陽固脫。另參附、生脈、參麥、參附青注射液也可酌情選用。
陽虛水泛
癥狀:面浮,下肢腫,甚或一身悉腫,脘痞腹脹,或腹?jié)M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臥,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質黯,苔白滑,脈沉虛數(shù)或結代。
治法:溫陽化飲利水。
方藥:真武湯合五苓散。
方中用附子、桂枝溫陽化氣以行水;茯苓、白術、豬苓、澤瀉、生姜健脾利水;白芍斂陰和陽。還可加紅花、赤芍、澤蘭、益母草、北五加皮行瘀利水。水腫勢劇,上漬心肺,心悸喘滿,倚息不得臥,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藶子行氣逐水。
六、轉歸預后
肺脹的多種證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各證常可互相兼夾轉化。其預后受患者的體質、年齡、病程及治療等因素影響。一般說來,素體較壯、年輕、病程短、病情輕,治療及時有力者,可使病情基本控制,帶病延年,反之則遷延惡化。如出現(xiàn)氣不攝血,咳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或痰蒙神竅,肝風內動,譫妄昏迷,震顫、抽搐;或見喘脫,神昧,汗出肢冷,脈微欲絕,內閉外脫等危象時,如不及時救治則預后不良。
七、預防與調攝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重視對原發(fā)病的治療。一旦罹患咳嗽、哮病、喘病、肺癆等肺系疾病,應積極治療,以免遷延不愈,發(fā)展為本病。加強體育鍛煉,平時常服扶正固本方藥,有助提高抗病能力。既病之后,宜適寒溫,預防感冒,避免接觸煙塵,以免誘發(fā)加重本病。如因外感誘發(fā),立即治療,以免加重。戒煙酒及恣食辛辣、生冷之品。有水腫者應進低鹽或無鹽飲食。
結語:肺脹一直是醫(yī)學界比較重視的一類疾病,所以預防也是重中之重。一旦患上咳嗽、哮病、喘病、肺癆這些疾病就要給予重視,積極治療,以免病變成為肺脹,平時也可以加強體能鍛煉,增強自身體抗力。
養(yǎng)生加油站 |
- 養(yǎng)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