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血證

  血證,通常表現(xiàn)為血液或從口、鼻,尿道、肛門,皮膚而外溢。為什么會有這種癥狀?血證的范圍也很廣泛,目前醫(yī)學上是如何治療的呢?今天我們將一起來學習血證有關的疾病知識。

  凡由多種原因引起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tǒng)稱為血證。也就是說,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稱為血證。在古代醫(yī)籍中,亦稱為血病或失血。

  血證是涉及多個臟腑組織,而臨床又極為常見的一類病證。它既可以單獨出現(xiàn),又常伴見其他病證的過程中。中醫(yī)學對血證具有系統(tǒng)而有特色的理論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形成了許多有效的治療方藥,對多種血證尤其是輕中度的出血,大多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早在《內經(jīng)》即對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較深入的認識。有關篇章對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嘔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證作了記載,并對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證的預后有所論述?!督饏T要略·悸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早記載了瀉心湯、柏葉湯、黃土湯等治療吐血、便血的方劑,沿用至今?!吨T病源候論,血病諸候》將血證稱為血病,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作了較詳細的論述?!秱浼鼻Ы鹨健肥蛰d了一些較好的治療血證的方劑,至今仍廣泛應用的犀角地黃湯即首載于該書。《濟生方·失血論治》認為失血可由多種原因導致,“所致之由,因大虛損,或飲酒過度,或強食過飽,或飲啖辛熱,或憂思恚怒”,而對血證的病機,則強調因于熱者多?!端貑栃C原病式·熱類》亦認為失血主要由熱盛所致?!夺t(yī)學正傳·血證》率先將各種出血病證歸納在一起,并以“血證”之名概之。自此之后,血證之名即為許多醫(yī)家所采用?!断刃妖S醫(yī)學廣筆記,吐血》提出了的治吐血三要法,強調了行血、補肝、降氣在治療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毒霸廊珪ぱC》對血證的內容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歸納,將引起出血的病機提綱挈領地概括為“火盛”及“氣虛”兩個方面?!堆C論》是論述血證的專書,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均有許多精辟論述,該書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的治血四法,確實是通治血證之大綱。

  一、病因病機

  1.感受外邪:外邪侵襲、損傷脈絡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熱邪所致者為多。如風、熱、燥邪損傷上部脈絡,則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熱邪或濕熱損傷下部脈絡,則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過極憂思惱怒過度,肝氣郁結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則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橫逆犯胃則引起吐血。

  3.飲食不節(jié)飲酒過多以及過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濕熱,熱傷脈絡,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損傷脾胃,脾胃虛衰,血失統(tǒng)攝,而引起吐血、便血。

  4.勞倦過度心主神明,神勞傷心;脾主肌肉,體勞傷脾;腎主藏精,房勞傷腎。勞倦過度會導致心、脾、腎氣陰的損傷。若損傷于氣,則氣虛不能攝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損傷于陰,則陰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或熱病之后久病或熱病導致血證的機理主要有三個方面:久病或熱病使陰精傷耗,以致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或熱病使正氣虧損,氣虛不攝,血溢脈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絡,使血脈瘀阻,血行不暢,血不循經(jīng)而致出血。

  當各種原因導致脈絡損傷或血液妄行時,就會引起血液溢出脈外而形成血證。正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失血敘論》說:“夫血猶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則無壅決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榮、經(jīng)、府、俞,外不為四氣所傷,內不為七情所郁,自然順適。萬一微爽節(jié)宣,必致壅閉,故血不得循經(jīng)流注,榮養(yǎng)百脈,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諸證生焉。”

  從證候的虛實來說,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于實證;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則屬于虛證。實證和虛證雖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機,但在疾病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又常發(fā)生實證向虛證的轉化,如開始為火盛氣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復出血之后,則會導致陰血虧損,虛火內生;或因出血過多,血去氣傷,以致氣虛陽衰,不能攝血。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導致的結果。

  此外,出血之后,已離經(jīng)脈而未排出體外的血液,留積體內,蓄結而為瘀血,瘀血又會妨礙新血的生長及氣血的正常運行。

  二、臨床表現(xiàn)

  血證具有明顯的證候特征,即表現(xiàn)血液或從口、鼻,或從尿道、肛門,或從肌膚而外溢。出血既是一個常見的癥狀,又是一個常見的體征,患者及家屬一般均對此高度重視,常能做到快速求醫(yī)診治。

  血證以出血為突出表現(xiàn),隨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現(xiàn)為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隨病情輕重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則有出血量或少或多、病程或短或長及伴隨癥狀等的不同。與出血同時出現(xiàn)的癥狀及體征,以火熱亢盛、陰虛火旺及正氣虧虛證候為多見,所以掌握這三種證候的特征,對于血證的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

  熱盛迫血證:多發(fā)生在血證的初期,大多起病較急,出血的同時,伴有發(fā)熱,煩躁,口渴欲飲,便秘,尿黃,舌質紅,苔黃,少津,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等癥。

  陰虛火旺證:一般起病較緩,或由熱盛迫血證遷延轉化而成。表現(xiàn)為反復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顴紅、潮熱、盜汗、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質紅、苔少、脈細數(shù)等癥。

  氣虛不攝證:多見于病程較長,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現(xiàn)為起病較緩,反復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氣短懶言,頭暈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脈弱等癥。

  三、診斷

  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傷、倒經(jīng)所致者,均可診斷為鼻衄。

  齒衄

  血自齒齦或齒縫外溢,且排除外傷所致者,即可診斷為齒衄。

  咳血

  (1)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癆等肺系病證。

  (2)血由肺、氣道而來,經(jīng)咳嗽而出,或覺喉癢胸悶一咯即出,血色鮮紅,或夾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帶血。

  (3)實驗室檢查,如白細胞及分類、血沉、痰培養(yǎng)細菌、痰檢查抗酸桿菌及脫落細胞,以及胸部X線檢查、支氣管鏡檢或造影、胸部Cr等,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咳血的病因。

  吐血

  (1)有胃痛、脅痛、黃疸、癥積等宿疾。

  (2)發(fā)病急驟,吐血前多有惡心、胃脘不適、頭暈等癥。

  (3)血隨嘔吐而出,常會有食物殘渣等胃內容物,血色多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為鮮紅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紅色。

  (4)實驗室檢查,嘔吐物及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纖維胃鏡、上消化道鋇餐造影、B超聲波等檢查可進一步明確引起吐血的病因。

  便血

  (1)有胃腸道潰瘍、炎癥、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鮮紅、暗紅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樣,次數(shù)增多。

  (3)實驗室檢查如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夾有血絲,或如濃茶或呈洗肉水樣,排尿時無疼痛。

  (2)實驗室檢查,小便在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

  紫斑

  (1)肌膚出現(xiàn)青紫斑點,小如針尖,大者融合成片,壓之不褪色。

  (2)紫斑好發(fā)于四肢,尤以下肢為甚,常反復發(fā)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齒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小兒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為多見。

  (5)輔助檢查。血、尿常規(guī),大便潛血試驗,血小板計數(shù),出凝血時間,血管收縮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及骨髓穿刺,有助于明確出血的病因,幫助診斷。

  四、鑒別診斷

  鼻衄

  1.與外傷鼻衄鑒別因碰傷、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損傷的一側,且經(jīng)局部止血治療不再出血,沒有全身癥狀,與內科所論鼻衄有別。

  2.與經(jīng)行衄血鑒別經(jīng)行衄血又名倒經(jīng)、逆經(jīng),其發(fā)生與月經(jīng)周期有密切關系,多于經(jīng)行前期或經(jīng)期出現(xiàn),與內科所論鼻衄機理不同。

  齒衄

  與舌衄相鑒別齒衄為血自齒縫、牙齦溢出;舌衄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針眼樣出血點,與齒衄不難鑒別。

  咳血

  1.與吐血相鑒別咳血與吐血血液均經(jīng)口出,但兩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來,經(jīng)氣道隨咳嗽而出,血色多為鮮紅,?;煊刑狄?,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悶、喉癢等癥狀,大量咳血后,可見痰中帶血數(shù)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來,經(jīng)嘔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適或胃痛、惡心等癥狀,吐血之后無痰中帶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與肺癰相鑒別肺癰患者的咳血多由風溫轉變而來,常為膿血相兼,氣味腥臭。初期也可見風熱襲于肺衛(wèi)的證候,當演變到吐膿血階段時,多伴壯熱、煩渴、胸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熱毒熾盛證候,以此可與咳血證相鑒別。

  3.與口腔出血相鑒別鼻咽部、齒齦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常為純血或血隨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變的相應癥狀可尋,可與咳血相區(qū)別。

  吐血

  1.與咳血相鑒別見上文所述。

  2.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這些部位出血,血色鮮紅,不夾雜食物殘渣,在五官科作有關檢查即可明確具體部位。

  便血

  1.與痢疾相鑒別痢疾初起有發(fā)熱惡寒等癥,其便血為膿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等癥。便血無里急后重,無膿血相兼,與痢疾不同。

  2.與痔瘡相區(qū)別痔瘡屬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的特點為便時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門異物感或疼痛,作肛門直腸檢查時,可發(fā)現(xiàn)內痔或外痔,與內科所論之便血不難鑒別。

  尿血

  1.與血淋相鑒別血淋與尿血均可見血隨尿出,以小便時痛與不痛為其鑒別要點,不痛者為尿血,痛(滴瀝刺痛)者為血淋。

  2.與石淋相鑒別兩者均有血隨尿出。但石淋尿中時有沙石夾雜,小便澀滯不暢,時有小便中斷,或伴腰腹絞痛等癥,若沙石從小便排出則痛止,此與尿血不同。

  紫斑

  1.與出疹相鑒別紫斑與出疹均有局部膚色的改變,紫斑呈點狀者需與出疹的疹點區(qū)別。紫斑隱于皮內,壓之不褪色,觸之不礙手;疹高出于皮膚,壓之褪色,摸之礙手。且二飛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2.與溫病發(fā)斑相鑒別紫斑與溫病發(fā)斑在皮膚表現(xiàn)的斑塊方面,區(qū)別不大。但兩者病情病勢預后迥然有別。溫病發(fā)斑發(fā)病急驟,常伴有高熱煩躁、頭痛如劈、昏狂譫語、四肢抽搐、鼻衄、齒衄、便血、尿血、舌質紅絳等,病情險惡多變;雜病發(fā)斑(紫斑)病勢較緩,常有反復發(fā)作史,也有突然發(fā)生者,雖時有熱毒亢盛表現(xiàn),但一般舌不紅絳,不具有溫病傳變急速之征。

  3.與丹毒相鑒別丹毒屬外科皮膚病,以皮膚色紅如丹得名,輕者壓之褪色,重者壓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膚灼熱腫痛與紫斑有別。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證的不同血證具有明確而突出的臨床出現(xiàn)——出血,一般不易混淆。但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出血部位的不同,應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證。例如:從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與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與血淋之別;大便下血則有便血、痔瘡、痢疾之異。應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病史等加以鑒別。

  2.辨臟腑病變之異同一血證,可以由不同的臟腑病變而引起,應注意辨別。例如:同屬鼻衄,但病變臟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別;齒衄有病在胃及在腎之分;尿血則有病在膀胱、腎或脾的不同。

  3.辨證候之寒熱虛實血證由火熱熏灼,熱迫血行引起者為多。但火熱之中,有實火及虛火的區(qū)別。血證有實證及虛證的不同,一般初病多實,久病多虛;由實火所致者屬實,由陰虛火旺、氣虛不攝血甚至陽氣虛衰所致者屬虛。證候的寒熱虛實不同,則治法各異,應注意辨明。

  治療原則

  治療血證,應針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及損傷臟腑的不同,結合證候虛實及病情輕重而辨證論治。《景岳全書·血證》說:“凡治血證,須知其要,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無火,察氣者但察其氣虛氣實。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則治血之法無余義矣。”概而言之,對血證的治療可歸納為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原則。

  1.治火火熱熏灼,損傷脈絡,是血證常見的病機,應根據(jù)證候虛實的不同,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并應結合受病臟腑的不同,分別選用適當?shù)姆剿帯?/p>

  2.治氣氣為血帥,氣能統(tǒng)血,血與氣密切相關,故《醫(yī)貫·血癥論》說:“血隨乎氣,治血必先理氣?!睂嵶C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

  3.治血《血證論·吐血》說:“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達到治血的目的,主要的是根據(jù)各種證候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其中包括適當?shù)剡x用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藥。

  六、轉歸預后

  血證的預后,主要與下述三個因素有關:一是引起血證的原因,一般來說,外感易治,內傷難治,新病易治,久病難治;二是與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關。出血量少者病輕,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氣隨血脫的危急重病;三是與兼見癥狀有關。出血而伴有發(fā)熱、咳喘、脈數(shù)等癥者,一般病情較重。正如《景岳全書·血證》說:“凡失血等證,身熱脈大者難治,身涼脈靜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氣逆,脈見弦緊細數(shù),有熱不得臥者死。”

  七、預防與調攝

  注意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避免情志過極。對血證患者要注意精神調攝,消除其緊張、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注意休息,病重者應臥床休息。嚴密觀察病情的發(fā)展和變化,若出現(xiàn)頭昏、心慌、汗出、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芤或細數(shù)等,應及時救治,以防產(chǎn)生厥脫之證。宜進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營養(yǎng)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瘦肉、蛋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膩炙嬌之晶,戒除煙酒。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者,應暫予禁食,并應積極治療引起血證的原發(fā)疾病。

  結語:了解到血證的病因病機,要預防這類疾病,急需要我們控制飲食,養(yǎng)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勞逸結合,避免勞累過度,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更要立即去醫(yī)院救治,以免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