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不僅能使動作輕靈,肌膚的知覺能力也會達到高的靈敏程度,保證聽勁、知人、粘黏連隨更為及時準確,進而“黏依跟得緊”,避免“丟、匾、頂、抗”的病手。
拳論指出,“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極柔軟而后能極堅剛,能呼吸然后能極靈活”。又說“手慢讓手快,有力打無力,是皆先天自然本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這都證明,太極拳技法不以速度、力氣為能,主要依賴神意為統(tǒng)帥,以意行氣,聽勁、知人準確,走黏應對,“因敵變化示神奇”。若使用硬力,就等于相對的先攻先動,把自己的意圖過早地暴露于人,易為對手所乘。
3、堅持神宜內斂,以靜制動的原則
神宜內斂或神不外散,即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斂神,在太極拳技法中具有決定意義。否則,即使在粘黏連隨的條件下,也難做到聽勁、知人。以靜制動,既是舍己從人、后發(fā)制人的前提,也是斂神、知人的基礎條件。
因為包括心靜和身靜兩個方面,心靜與斂神互為條件,也是聽勁、知人的前提;身靜是太極拳技法特定運動形式――粘黏連隨的核心,身手能動中寓靜,才有利于聽勁知人,走黏舍己從人,無過不及。
太極拳的技法運動,拳論要求為“視動猶靜,視靜猶動”,或說“靜中促動動猶靜”。靜為基礎,動為主導,動靜陰陽相濟。非動不能決勝負,非靜不能聽勁知人。
然太極拳的“黏”(反擊),不可設想為每“黏”必決勝負,以弱勝強,不可能速戰(zhàn)速決。但卻要求,不發(fā)(反擊)則已,一發(fā)必中。
這就給聽勁、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與聽勁、知人有關的技法因素,必須使其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斂神、求靜,無疑是聽勁知人的重要條件,也有助于以意行氣,避免硬力。
太極拳所有的技法、勁法因素,都是相互關連,相輔相成的,除上述各專項基本功之外,諸如虛實、剛柔等要求及步隨身換,手隨身運,腰帶四肢,周身一家等許多具體運動方式方法,也都與聽勁、知人和粘黏連隨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和影響。
然而,欲要掌握太極拳技法,必須進行推手訓練。訓練的重點內容當然是反法規(guī)律的認識和掌握。但技法的應用,就必須借助聽勁、知人和粘黏連隨的運動形式。
離開了特定的運動形式,技法、勁法就失去寄托,技法也就難以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以弱勝強的理想又何以能實現呢?
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tǒng)工程,是一種具有漢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
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yǎng)生學﹑醫(y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并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專利。
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yǎng)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并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安全
太極拳松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jié)﹑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極拳的6大優(yōu)點
1、全面鍛煉
太極拳的動作有幾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如柔軟、慢、連貫、走弧線(即圓形動作)和一動無有不動,都是鍛煉上絕對不可忽視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