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養(yǎng)生功效是眾所周知的,練太極拳能強身健體。而現(xiàn)代人練習太極拳不僅能鍛煉身體,還有道德教育功能。太極拳資料有詳細的記載,隨著太極拳教學一起了解一下吧!
太極拳的三大道德教育功能
經過多方面的研究,可以將太極拳的道德教育功能歸納成三個,太極拳對未來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影響。
一、虛靜之于審美
練習太極拳,講究一個“靜”字。太極拳名家馮志強認為“練拳要從無極始,虛實開合認真求。練拳的時候,沒有太極、沒有陰陽的時候就是無極,這就是靜”。
首先是“心靜”,心不靜則不專,要求練習者凝耳韻,“忘聲返聽”,不為外界聲音所吸引,和周圍環(huán)境脫開,心靜神寧、摒除雜念、進入到一心練拳的狀態(tài)。
達到一種對外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太極狀態(tài),其次是靜,演練者以慢為主,做到氣沉丹田,大腦中樞神經興奮和抑制保持平衡,動靜結合,這就是混元內功練習的核心。
靜,可以使人從急躁與功利、多欲與多思中超脫出來,進入精純不二的境界,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與快感。
特別是當太極拳的練習者達到第三階段即神明階段時,人就從以前的“‘調身、調息、調心’這‘三調’進入‘忘身、忘息、忘心’這三忘,達到所謂‘神遇’、‘心聽’和‘形無意、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
這種快感與老子美學中的“致虛極”,“守靜篤”,“滌除玄鑒”很相似,是一種審美的愉悅,即美感。
美感是一種不計較利害得失的,美感不涉及個人的私欲,在審美欣賞中超出個人狹隘自私的實用目睹,也不為之束縛。
在達到一定境界的太極拳大師那里,打一套拳就像創(chuàng)作一件藝術作品一樣令人舒心暢神。
其實,這就是太極拳的超越世俗的美感狀態(tài)。在太極拳的演練中,能達到審美狀態(tài),就是瀟灑出塵、超然物表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演練者能體味到精神的清高與內在精神的感召。
“正是這種感召把人提升到普遍塵世的存在處境之上,使人覺察到自己的崇高精神與人格力量。美的光輝是照耀人們心靈的燈塔。”
進入審美狀態(tài)的太極拳演練者可以喚醒自己心中積蓄的偉大力量,所以,當他們進入脫俗的審美狀態(tài),成為審美的人時,他們也行走在道德的道路上。
二、中正之于無私
“立身中正”是使人體運動時下盤穩(wěn)固的基本條件之一。如“盤手時直身豎項,則精神提得起。立身不偏不倚,下盤穩(wěn)固,就不易被對手牽動。”左蹬腳時,身體處于正面,不能偏于正面,也不能倚托其他輔助物體。
如封似閉時,“身體上下保持正直,臀部不要外凸,兩臂隨身體后坐回收,兩肩不要聳起。”退步跨虎時,“右腳向后方退步時,要與上體轉動同時進行。上體要保持正直,不可左右搖晃,前俯后仰。”
立身中正,也就是說以脊柱作為中心,上體保持正直,正而不偏,不歪邪俯仰,不使身體各部失中,四肢動作無論如何轉換,左旋、右轉,自頭部至軀干始終須形成一條垂直線。外形正了才能安舒,氣正了才能心胸開闊,心不斜。
“立身中正”雖然是直接地從肉體上要求人的正直,但是它卻間接地從精神上也要求著人的無偏(私)。為什么呢?首先是因為身體是表現(xiàn)自我的載體,是精神的象,它感性地顯現(xiàn)著人的精神。如果我們不想陷入不道德的境地,我們必須通過意念控制我們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