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練習太極拳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好的鍛煉作用,對于一些慢性疾病也有著醫(yī)療改善作用,那么學習太極拳應該具備哪些素質(zhì)呢?小編在下面的文章中給大家總結(jié)了一下,一起來學習一下。
學習太極拳不能光靠意志其學,要想學好太極拳先做太極拳人,學習太極拳應具備一下三大要素:
誠信
香港權(quán)智集團董事長譚先生學太極拳的時候,他的太極拳老師說現(xiàn)在流行的太極拳有三大類:其一是有為境界的;其二是有無境界的;其三是無為境界。
他問,哪種太極拳好?老師回答:“無為境界的太極拳!”結(jié)果,譚先生二話沒說,馬上把有為境界的套路招法放下,直接進入無為境界之太極拳的學練。
為什么能放下有為而選擇無為境界的太極拳,因為他對老師所說的話非常真誠的相信,沒有分辨心。
“誠”字怎么寫?一個言字旁,一個成功的成,一說話就成功,這就是心誠——干事情,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成功。成功的關鍵就是精神非常專一。
從里到外是一致的,心念一專、一誠,就把意識的力量貫穿起來了。意識里面的力量,包括神、意、氣,也包括形——一句話,就是要把神、意、氣、形全部集中起來了。
過去講“心”的作用,心誠,一句話就成。實際是說,在說話之前,先有意而后有言,有了意念才說出話來,意念和聲音結(jié)合到了一起。
如果這個“心”,這個意識,不是很專一,亂七八糟的什么都有,那就不行了。儒家在《中庸》里講“誠能先知”,心要是誠,事沒來,就能知道。
誠心誠意的相信是探研太極拳真諦的第一大精神品質(zhì)。
立志
20世紀80年代有個電影叫《神丐》,主要表現(xiàn)的是楊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楊祿禪學拳的故事。楊祿禪學拳的時候,一開始去河南陳家溝拜師,師父認為他條件不好不收他,又找了幾位老師也不行,就又回到陳家溝,裝啞巴,每天去陳家門口要飯吃,和看門的老頭混熟了,晚了就睡在門洞里。
一天下大雪被凍昏迷了,陳家就把他收留了,當個啞巴養(yǎng)著。他白天掃地、買東西、侍候人,晚上到后院趴在墻頭偷著看陳家練拳。
看了之后還得自己練,白天怕別人看見不敢練,得夜里偷著練。因此,他白天有時困得走路都摔跟頭。有一天看人練太極拳推手看得入神了,失口叫了一聲“好”!被抓住了。那時偷人家功夫是要處死的。陳家弟子有人主張把他殺了,有人主張挖眼睛,有人認為應該點啞穴。
陳家的師父問他怎么回事,他拿出過去老師寫的推薦信說明原委,經(jīng)查證確有此事,主人感嘆地說:“孺子可教!”本來陳家已經(jīng)關門,不再收徒,后來破例收下了他。他把偷學來的拳路一表演,真是不得了,功夫竟超過陳家的弟子——后楊祿禪成了太極拳歷史上僅有的“楊無敵”、“軟十三不敢粘”。
楊祿禪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關鍵就是他有一定要學好太極拳的愿望。愿望一定下來,就會產(chǎn)生行動的力量。所以,我們探研太極拳真諦的時候,要發(fā)一個把它練好的愿望。從成功學的角度來說,立志是樹立目標。從筆者所學的內(nèi)功太極拳、水性太極拳的角度來說,立志是行動之前的“意在先”,學拳之前的目標定位。
磨礪
有名的例子是禪宗六祖的故事。六祖本是打柴的,家里很苦,只有一個老母親,打了柴,賣錢買糧食,養(yǎng)活老母親。有一次六祖聽人念《金剛經(jīng)》,覺得很有意思,就跟他老母親說要去學佛,母親就讓兒子出家去了。到五祖那兒,和五祖對了幾句話,五祖一聽,這人有來歷。就吩咐他:碾米去。碾米的工作做了8個月,其間經(jīng)歷了許多身心的磨難,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