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太極拳的特點是剛柔相濟,現(xiàn)代人學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柔韌性。現(xiàn)代人學習太極拳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太極拳養(yǎng)生深受人們喜愛,下面隨著太極拳的剛柔,了解太極拳中的“剛柔”內含。
太極拳中的“剛柔”內含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習練太極拳以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為主,結合太極拳的剛柔特點,凈化自身。
三百年來,太極拳名家輩出,然而各人秉賦、傳授、體會不同,功力深淺、造詣亦有區(qū)別,所以有的人剛多柔少,有的人則柔多剛少。凡氣形于外,而內持靜重者,偏于剛勢;氣屯于內,而外觀輕和者,偏于柔勢。至于“至柔至剛,剛柔兼到,陰陽所存,無跡可尋”的太極拳家,古今都不多見。為了提高太極拳技術,發(fā)揚傳統(tǒng),更好地指導普及,似應采取措施,有計劃地培養(yǎng)新生力量,虛心向前輩學習,超越前人,把前輩積累起來的經驗上升為現(xiàn)代科學的系統(tǒng)理論,這是當前提倡太極拳普及運動中一項重要的任務。
一、先練輕靈、由松入柔
太極拳動作既要輕靈,又要沉著。練輕靈,要動作輕緩,去掉人體原有的僵勁,這段時間相對要長,目的是求得由松入柔。然后,再練沉著。
太極拳屬于傳統(tǒng)武術中的內家拳,要求周身一致、協(xié)調輕靈,這是太極拳與其它武術的不同之處。
在放松、協(xié)調打下基礎后,逐漸每勢用意貫勁,視何手何足為主,內勁即纏繞流轉貫注于何手何足,潛移默化,輪流貫注,透達于兩手尖、兩足尖。貫勁仍然要用意識作想象,不可用力,也不可練氣;用力和練氣,都失之于硬,一犯硬,則轉動不輕靈。停式時的微微貫勁,目的在于求得沉著的內勁,達到積柔成剛的要求。
二、輕沉剛柔練法
內勁只能貫到九分,神氣要貫到十分,內勁似乎貫足而尚未貫足的時候,下一勢的機勢隨之發(fā)生,動作就接著變動。每勢完成時的“似停非停,停而不停”,是太極拳“勢勢相承,著著貫串”的必要條件。“勁斷意不斷”,“斷而復連”,即是指的形式上似乎停頓,而意識仍然貫注,內勁仍在運轉。
這樣,練習日久,手臂能松柔圓活,不僵不滯,微微有膨脹延展之意。這是,可以更加注意練輕沉結合,柔剛相濟,即逢有實變虛的“蓄、吸”時,要注意輕靈;逢由虛變實的“發(fā)、呼”時,要注意沉著。當然不能絕對劃分,應該體會輕靈中含有沉著,沉著中含有輕靈的意境。
每天堅持練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的柔韌性,練習太極拳要求全身放松,做到節(jié)節(jié)貫穿,可提高身體素質。
這樣,用功日久,手臂自然會產生一種越來越沉著的內勁,富于纏綿曲折的意趣;沉著中帶有輕靈,輕靈中帶有沉著;輕靈而不流于飄浮,沉著而不犯僵滯。胸腹部分運轉從心,各順暢通,兩腿輕靈穩(wěn)健,步隨身換。這樣就能得到手法上“折迭”和步法上“轉換”的鍛煉,使輕沉、剛柔,得到交互并練,“周身一家”,“一氣呵成”,不僅手臂“似松非松,將展未展”,而且全身內外也都如此。
似松非松是一種不柔不剛、能柔能剛的內勁;將展未展是一種開合未定、蓄而不發(fā)的氣勢,它是技巧與功力并重的。“動作似柔而含剛,精神內藏而不露”,這是“輕沉兼?zhèn)?、剛柔內?rdquo;的高層功夫。技藝至此,再從虛靜上專一修煉,處處體會“空、松、圓、活”的意趣,以至后連剛柔的痕跡也看不出來,只見一片神行,一舉一動,至虛至靈,無跡象可尋,無端緒可指,渾然一太極圖像。
三、剛柔不可或偏
太極拳是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的。太極拳之內蘊為陰陽兩種力量,陰變陽,陽變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為其根不可分為兩橛。里往外開者皆屬陽,外往里收者皆屬陰。
故凡外擊者為陽,內引者為陰。拳勢內,外開者蓄而不發(fā),內收者引而不擊,而擊搏之勁自然藏于引進之中,惟其如此,故愈練而愈精密細巧。剛柔互運,虛實滲透,久練純熟,無端緒之可尋,無跡象之可指,斯為得太極之真諦。
老師說:“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為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又說:“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為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煉,剛而歸之于柔,柔而造之于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而觀之,人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乎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于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于無跡之謂也。其為功也多,故其成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