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功夫,而且太極拳練習也有不同的階段,你知道太極拳練習都分為哪些階段么?你知道“內舒適”是什么意思么?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一、從“內三合”說起
武術名諺: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話聽起來簡單明了,做起來恐怕就不一定到位。
太極拳的理論豐富,自給自足,自成系統(tǒng),似乎無人提及“內三合”。然而筆者在長期的太極拳實踐中,卻逐漸感到了它的存在,試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內三合”對于內家拳來說,是一項帶有根本性的要領。太極拳屬于內家拳,這“內三合”當然也應是太極拳的要領,應加以探討和吸納。
內三合,首先是心與意合。“心”是什么?一般是指心臟、心思、心意等,“意”是什么?意是指意思、意向等。在“心與意合”這個短語中,應該是分別指“心思”與“意向”。但心思、意向這兩個詞的含義有點近似,需要加以適當的區(qū)分,界定各自的含義才行。只有把兩者區(qū)分清楚了,然后有區(qū)分才能談得上相合。先說“意”,拳論說“用意不用力”,是說拳勢的運動不是用力進行的,而按照拳意的指向,即“拳勢本身的意向”而運動的,這個“意向”是“拳勢”本體所具有的主宰和動力,所以這個“意”是“拳意”,區(qū)別于“心意”。再說“心”,心是心思、心意,它是大腦的思維功能,是屬于人的精神活動。經過這樣的區(qū)分,可知心與意合就是指行拳時大腦的思維活動要與上述的“拳意”相合。例如拳勢是向前打拳,大腦的思維也要一起向前,不能走神“開小差”。
其次是.“意與氣合”,由于先有“心與意合”,那末“意與氣合”實際是“心與意與氣合”。要說明的是這“氣”是“內氣”,是生命之氣。
內氣的運用雖與呼吸之氣的鼓蕩推動密切相關,但內氣不是呼吸的空氣。內氣是要通過練習才能“得氣”的,拳論“以心行氣”是對得氣后的描述。至于在“得氣”之前的練習,是通過思維和拳勢的雙重導引(意與氣合),配合口鼻呼吸,經過長期揣摩才能隨心所欲地達到拳論所說的“氣宜鼓蕩,神宜內斂”和“以氣運身”。所以這個“氣”的把握,是“內三合”的核心。“意與氣合”把握好了,后“氣與力合”就能迎刃而解了。這就是使內氣直接參與拳勢的打擊目標,能顯示出太極拳的超常勁力。
可見“內三合”實際正是一個練習拳的步驟、層次和過程,豈可等閑視之。
二、內舒適
我自幼體弱多病,渴望武術能夠健身。當初,一位初中同學,我至今還熟記他的名字,他送我一本陳微明著的《太極拳術》(1925年出版),我如獲至寶,從此與太極拳結緣,不覺相伴已逾60余年,如今我已是一個80歲的健康老人了。在漫長的60年中,一直以書為師友,無師自通,從“裝模作樣”“照貓畫虎”,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一步一個腳印,摸著石頭過河,天天有進步,年年老樣子。然而矛盾的發(fā)展,終于從量變到質變,某日,忽發(fā)奇想——太極拳就是練“內舒適”。
“內舒適”是什么?就是在行拳走架中,由于內氣的升降鼓蕩,使“氣遍身軀不少滯”,“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勢勢沉穩(wěn)輕靈,渾身松爽舒暢,如煙云舒卷,碧波蕩漾。古人云:“無形無象,全體透空。”莫非就是這種境界!天以名之,憑直覺名之日“內舒適”。
“內舒適”的直覺究竟如何呢?比方說,說得具體一點,一是好比“打哈欠”,二是好比“伸懶腰”,這二者似乎都能享受到這份舒適。打哈欠與伸悌腰,雖然只是人的一種本能,卻是詬節(jié)機體功能的有效手段,其中存在著內氣的運動,打哈欠能使氣血流動,很快增加對大腦的供氧,神志為之一清。不過這種“本能”與我說的“內舒適”只是相似,即都存在一定的內氣運動,并不能畫等號,否則又何必紡拳呢!太極拳的內舒適,是“心意氣力”聯動的結果,是“內三合”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