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廚房幫忙的一些沈陽廚師,也都學會改制后的“鍋包肉”,會后,“鍋包肉”在沈陽酒樓、飯莊迅速流行,只是與哈爾濱的鍋包肉略有不同,放番茄醬,至今如此。
清政府為表彰鄭興文的突出貢獻,特向他頒發(fā)“濱江膳祖”的匾牌。
鄭興文享此殊榮,許多人慕名拜他為師,他收下幾名徒弟,其中堂弟鄭大水,后被皇宮聘去當御廚。
一場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過去,飽經(jīng)滄桑的陳舊衙門道臺府已成為歷史,而“鄭家風味”卻在不斷進步,不斷實踐,日趨完善,贏得歷史認可,民國時期,鄭興文在哈爾濱道里西十道街南側經(jīng)營一個飯店叫“老廚家”,長子鄭義林向他建議,將“鍋包肉”中的水果配料去掉,他同意其子觀點,除保留甜酸口味,還恢復以往添加姜絲、蔥絲、香菜梗的做法。
如今,“鄭家風味”的第四代傳人鄭樹國,成為中國年輕的烹飪大師,他對廚藝的追求不斷提升,使“鍋包肉”又推陳出新。他運用烹飪手段,掌握色彩妙處,再配合美好口感與香甜味道,達到了質(zhì)感作用。味道靠調(diào),調(diào)味靠料,料好、料全、料多,味道自然就好。他的制作方法是:
材料:精瘦肉400克、色拉油1000克(實耗油約100克)、濕淀粉150克、白糖3湯匙、米醋3湯匙、醬油1/5湯匙、精鹽1/10湯匙、芝麻油1/4湯匙、蔥絲、姜絲、蒜片、香菜段各少許。1、將豬瘦肉切成6厘米長、3厘米寬、05厘米的大片,用濕淀粉掛糊抓勻。2、炒鍋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燒至7-8成熟,將掛好糊的肉片逐片下入鍋中炸透撈出,待油溫上升,倒入肉片再炸一次,撈出03、炒鍋留底油50克,下蔥絲、姜絲、蒜片熗鍋,隨即倒入炸好的肉片,烹入事先用糖、醋、醬油、香菜段、水調(diào)好的昧汁,翻炒幾下。淋芝麻油出鍋,裝盤即可。
在家庭操作的幾個問題:1、做“鍋包肉”抓糊時,一定不要加雞蛋,若加雞蛋,會產(chǎn)生松軟口感,因為“鍋包肉”主要特點就是外焦里嫩,所以,想達到外焦里嫩口感,千萬別加雞蛋。2、一定要入油鍋炸兩次,第一次只需把肉片炸熟撈出,待油溫上升至7-8成熟再復炸一次,至外表酥脆.撈出,這樣才可能把肉片炸至外焦里嫩的效果03、烹汁時,鍋要保持熱度,一邊翻炒,一邊淋入糖醋汁,利用鍋內(nèi)高溫,使昧汁大部分汽化而滲入原料,并能快速收干,使裝盤中無汁,味道醇厚,香氣撲鼻。
“鍋包肉”含有豐富的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脂肪和膽固醇含量相對較少,還有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氧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具有補腎養(yǎng)轎,滋陰潤燥之功效,營養(yǎng)價值很高,一般人群均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