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太極拳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那么你知道太極都包含哪些方面的科學知識么?又怎么樣練習太極拳呢?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太極拳包含多種學問
太極拳是一門極深奧的科學。因此,務必明確其內在的原理。有人講“拳打萬遍,拳理自通”,這是要有條件的,只有在明師的心傳口授指點下,真正明白了拳理,不斷地在練習中提高。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邊緣科學知識,預案掌握練功的體育衛(wèi)生、環(huán)境要求、休息調整、飲食營養(yǎng)知識,才能秩序漸進,逐漸進入“太極”的境界,悟出太極的真諦。
“太極拳”匯集了佛學,道學,儒學,武學的精髓,將他們有機地運化于一體,是多代人鍥而不舍地鉆研、實踐的結晶。
對照佛學:聯(lián)系“太極拳”要有超凡脫俗的心境,似老僧“入定”,無思無我,坐禪入靜,調身,調心,調息,靜極生動,體內自然產生規(guī)則有序的內氣沿任督二脈運行,氣通身健。
對照道學:道家講煉丹田氣,可運用“站樁”,養(yǎng)先天之氣,使內氣充盈,氣歸丹田,久而久之,內功加深。
對照儒學:儒家倡導“中庸之道”,始終貫穿于行拳之中,要求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達到周身中,回旋自如,才能氣順人和。對照醫(yī)學:“太極”與醫(yī)學原理同出一轍,通過練拳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到自我按摩,從而達到活氣血,通經絡,調整神經系統(tǒng),提高身體免疫力。練拳多受累,少受罪,達到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作用。
對照武學:“太極拳”在武術方面的造詣,是眾所周知的。但也遭到不少非議,有人講:“太極拳鍛煉身體還可以,但是在博擊方面,恐怕就徒有虎名了。”在此,僅以親身經歷,闡述“太極拳”的功用。
前些年,我們五位太極拳愛好者,在某公園切磋拳藝。遇一武術教練,當他得知我們是練“太極拳”的,就一字一頓地講:“太極太極,練著好看,用著著急”。在其激將之下,我遂請他過招。當他打來,我則運用太極之術,將其來力化解,順勢將其發(fā)出。在他欲跌撲之際,一個縱躍,將其攬住,免其受傷,接著其余四人遂一與他試手,都將其輕易放出。此人很感驚奇,這位武術教練取出自己的名牌,遞給我們,表示以拳交友。他講:“遇到你們,才體會到太極拳的奧妙”。在此,必須說明的是,并非太極拳“天下第一”,無論哪門武術都有獨到之處,絕不能以拳種論高低。各門武術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流傳下來的。
“太極拳”包含了諸多科學,哲學、心理學、力學、美學等諸多學科
哲學:“太極拳”充滿了豐富的哲學思想。比如,一動即分陰陽,內外對應,左右相系,上下相隨,物極必反等現(xiàn)象。這正是對立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
心理學:“太極拳”還可以達到身心的修練。練得心平氣和,榮辱不驚,從容鎮(zhèn)靜定,隨機應變,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力學原理:在此,僅將“太極拳”的力學原理作一下初步的分析,以說明“太極拳”的科學性。
在太極推手中,運用“沾粘連隨”技藝,不丟不頂,其中體現(xiàn)了摩擦力的存在與運用。太極推手中的擒拿發(fā)放技巧,體現(xiàn)了杠桿原理。太極推手中“螺旋纏繞”的運行,是利用多種矢向力,在運動中隨時變化,可達到“易化能攻”的效果。太極的“四兩撥千斤”,體現(xiàn)了弧形運動中的“切向力”。抽象地講,當對方以水平力擊來,以豎力破橫力,可以小力破大力,當然,這里摩擦力忽略未計。
在實戰(zhàn)中,雙方力的角度隨時在變化,不可能用數(shù)學公式將運行全過程精確完整地表達出來。但是,可以用身心感受到,做出下意識的反應。“引進落空,合即出”是太極拳推手的特色之一。當對方用力打來,我粘住對方的來力,順勢讓空,此時,我力與彼力方向相同,速度一致。當對方感到要失去重心,欲調中正時,由于慣性的作用,無法驟然剎住或者馬上改變方向。此時,我則借力發(fā)力,對方必被我放出無疑。如果,當我化開對方發(fā)來之力,若對方欲調回身形,我可隨彼回勁的慣性,抖轉腰身,趁勢而發(fā),二力相合,彼也可被放出。此乃“舍己從人”在力學上的體現(xiàn)。發(fā)放的內勁來源于丹田氣,在意識的指導下,瞬間意到、氣到、力到,在體內產生對掌的二爭力,使身向后坐,勁向前發(fā)的爆發(fā)力,體現(xiàn)在力學公式中為:P=l/2Mv(P表示能量,M表示人體質量,v表示速度),由此可見,加速度使力量倍增。發(fā)力還需要全身各部協(xié)調配合,這是經過長期訓練出來的。在此須指出,如盲目拙氣拙力地練習發(fā)力,易造成氣滯血淤而傷身。
以上僅是對太極拳力學作用的局部分析,而人的“意、氣、力”在運行中變化,無一固定模式,并且,力學在太極拳中的應用,不是刻意能做到的,因為功夫在身上,而不在手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