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吳式太極拳(北派)的主要運動特征細化為如下口訣:
端莊平穩(wěn),氣度開闊
單腿負重,軌道步型
虛實分清,六球相佐
立圓為主,按竅運身
輕靜柔化,伺機而動
緊湊舒伸,如水洇沙
行云流水,純以意行
詩情畫意,三才相通
所謂端莊平穩(wěn),就是要求在練拳時,時時式式做到頭端、身正,肩平、腋虛,眉展、胸涵,撥骨、沉肌,提肛、舉尾,吸胯、抽腰,不偏不倚,不搖不晃,上下協(xié)調、內外如一,中正安舒,穩(wěn)如山岳,動如流水。要心專、神斂、意松。兩手如同捧著一碗硫酸水,平心靜氣,謹慎小心。練拳如此,做人做事,均應如此。
所謂氣度開闊,就是要求在練拳時,頭要與天相融,腳要與地相融,身要與空相融,要三才合一,有氣吞山河的氣魄。要提起精神,時時式式做到松而不懈,柔而不弱。精神要足活,心胸要寬暢。拳論曰:“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處在任何場合,面對任何人群,遇到任何情況,處理任何復雜事物均應如此。
所謂單腿負重,就是要求在練拳時,身體的重心要完全垂直在一條腿上。用一條腿支撐全部體重,另一條腿能抬而不抬,只起斜撐和拉纖的輔助作用,不分擔體重。這是吳式太極拳一個重要的特征。各式太極拳都強調練拳時要“中正安舒”,但怎樣才能做到式式處處“中正安舒”?吳式太極拳認為必須學會在動、靜,開、合的每一瞬間,都能做到單腿負重 ,獨立自主,不偏不倚。
單腿負重變化靈活,不遲、不滯。前進后退、左右移動、上下起落、屈伸開合,都能做到不努氣、不用力,不勉強,圓潤輕松,靈活多變,可充分體現(xiàn)出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純任自然的運動。單腿負重,要求鼻子尖要和負重腿的膝蓋尖、腳大趾尖上下垂直,三尖相照。尾骶骨要和負重腿的腳后跟上下垂直相照。在重心絕對垂直的情況下,移動步法或起腿時還要做好“配重”。即負重側的肩沉、肘墜,合理遵循人體力學的原理。這樣膝關節(jié)就不會“切軸”、不會受損。橫膈膜、內臟、關節(jié)、韌帶沒有不合理、不舒服的牽拉,其運動始終處在一種松靜、自然、圓潤、合度、有序、有趣的狀態(tài)中,常此練習可以產生佳的健身效果,可以出現(xiàn)巧妙的技擊功效。
所謂軌道步型,就是在練拳時要求兩足的前進、后退,左右移動后的定步時,兩腳尖均朝前,兩足平行,呈軌道式。步幅小的時候是正步,即兩腳間隔寬約一腳,腳尖和腳跟距離長約一腳;步幅大的時候是隅步,即兩腳間隔寬約一腳半,腳尖和腳跟距離長約半腳。這種步法在吳式太極拳界通稱“川”字步型,即身體兩側從肩井穴至涌泉穴比做“川”字兩邊的兩豎,整個脊椎和頭項,即從頭頂?shù)陌贂ㄖ链笮”阒g的會陰穴比做“川”字中間的一豎。每一個動作的預動,或定勢時都要求“川”字中間的一豎,即頭項脊椎和負重的一豎(負重腿)重疊成為單腿負重。另一豎(腿)成為虛腿。實腿和虛腿的兩足尖都朝前,兩足是平行的,也是呈軌道式的。其實所謂的“川字步型”,只是在前進或后退的時候,其步法在左右移動過程中,尾骶骨經過兩腳中間時,瞬間呈現(xiàn)的一種態(tài)勢。這種態(tài)勢如白駒過隙瞬間即無。“川字步型”是瞬間的投影狀態(tài),是實現(xiàn)單腿負重的過程。也可以說“川”字是不定型的。用“川”字來比喻吳式太極拳的步型,不如用“軌道”步型更為確切。單腿負重的軌道步型,進退轉換靈活,可以使上體重心以快的速度轉移到另一條腿上,保持身體的“中正安舒”。技擊發(fā)力時再遵循太極拳“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體用理論,所發(fā)出的力沉穩(wěn)、松整、深長、有力,就會出現(xiàn)佳的技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