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禪 - 開宗立派
楊祿禪與其子班侯
建侯,其孫澄甫三代人在北京教拳,對傳播太極拳功勞極大。王培生先生早年與文中所說的天義順醬菜園老板海淀張四胖子的后人有交。親聽其講述楊祿禪初來北京,先在張家落腳避難,而后被推薦到端王府教拳等情況。這段太極拳史上的軼事,王培生先生多次講述過。太極泰斗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也有詳細的描述,與王培生先生所講大同小異,只在個別細節(jié)上略有出入。
1924年 吳圖南先生曾任教于北京西山萬安小學,因而有幸結(jié)識了原天義順御醬園張鳳歧(即張四胖子)的后人張伯允。吳聽張講楊祿禪初來北京即落腳張家教拳之事。吳又從張先生那里得到許多楊祿禪在張家教拳的資料,其中珍貴的是《張氏隨筆》(乃天義順醬園老板與把式侯德山一同跟楊祿禪學拳的筆記)。由此可見,這段軼事具有極高的歷史真實性。
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 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zhì)和保健需要,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于健身。時間長了,便形成了一種拳式,號稱“太極小架子”。后經(jīng)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并發(fā)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姿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cè)醿?nèi)含,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者日眾,而這時陳家的太極拳卻仍在陳姓內(nèi)部傳遞,所以當時的武術(shù)傳人楊季子寫的詩中,有“誰料豫北陳家拳,卻賴冀南楊家傳” 的句子。
后來,楊露禪的次子楊班侯(1837--1892年)傳楊式小架太極拳于滿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之子鑒泉后從漢姓吳,他將父親傳授的楊式太極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點是:重神靜,長柔化,馬弓步時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時,寧靜而不忘動,架式大小適中,動作緊湊 柔和,神志舒靜。在社會上流傳后,被世人稱為“吳式太極拳”。
楊露禪 - 楊露禪三下陳家溝
第一次從陳長興習拳者,皆陳氏族人,異姓者只有露禪和其同鄉(xiāng)李伯魁二人而已。所以,陳姓族人都歧視他們。當時露禪年方壯年,朝夕苦練,寒暑無間,六年后回到永年縣,以為有所成就了。
第二次,永年縣本來也是武術(shù)之鄉(xiāng),習武者頗多。鄉(xiāng)中精拳技者開玩笑說:“老露今天從遠方辦得好貨(意謂從陳家溝學太極拳)回來了,我們要見識見識。”比武中,露禪輸了,乃發(fā)憤再至陳家溝。
第三次是永年縣有一個有名望的人家武氏,是有功名的人。因與陳家溝有親戚關(guān)系,武藝造詣很深,聽見露禪從陳家溝又回來了,而且武功大進,于是相約一試。比武中二人功力悉敵,露禪拿出全部本事,始終無法獲勝。露禪因此悟出雖然從師十余年,力求上進,但未能深入堂奧,得到太極的精髓,雖再度發(fā)憤三到陳家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