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在拳術上沒有什么功夫,確實也沒有下過什么功夫,我對拳術的研究主要是武學思想、人物、歷史和拳理等方面。
但是根據(jù)我走訪、體驗了三十多年的積累,在拳術上,自信還有點見識,也許這也得益于我對歷史資料和拳理的研究。有人說我是在自吹。
吹不吹的,見仁見智好了,拳術不是靠語言而是靠實踐來說話的。
孫氏太極拳不易的是什么呢?
規(guī)矩
如中和、空靈、松靜、虛實、中正、平穩(wěn)、渾圓、三害、九要、三體、圜圓相合、順逆共生、開合互寓、起落無間、一氣貫串等。對這些規(guī)矩在行拳時如何體現(xiàn)呢?體現(xiàn)在行拳走架的形式變化中。
孫氏太極拳變易的是什么呢?
形式
形式變化如水,因勢利導,沒有窮盡。行拳時如何體現(xiàn)呢?體現(xiàn)在虛無的氣勢中。
所以行拳時,變易中要體現(xiàn)不易,不易中要蘊涵變易的機勢。于是就有了行拳的節(jié)奏。
變易的難點不僅在于不知道如何去變,還在于不知如何體現(xiàn)變易中的不易。
那種趁自己的私意,自以為是的亂動亂變是天下習武者容易做到的事,自我感覺上似乎很痛快,但是這將使你徹底遠離孫氏太極拳的義理,永遠都在孫氏太極拳的大門之外。
不易的難點不僅在于對不易的規(guī)矩了解不全、掌握不確,還在于不知如何在不易中去體現(xiàn)蘊涵著的無限機勢。
更在于,在認識上不能接受“身上似乎什么都沒有”地行拳走架。而這種“身上似乎什么都沒有”的行拳走架,正是步入虛無的氣勢之門。
行拳時,表象(形態(tài))上的變易要體現(xiàn)不易的規(guī)矩,表象(形態(tài))上的不易要蘊涵無限變化(變易)的機勢。
因此,練習孫氏太極拳忌諱兩者,一是按照自己的私意,隨意地亂比劃。二是縮手縮腳,不知如何在變易的形式中去體現(xiàn)不易的規(guī)矩。
舉例來講,孫氏太極拳的難點之一,不在于行拳時表象上的靈活進退,而在于在靈活進退時的中正(中軸)、平穩(wěn)(重心)、渾圓(身勢),同時又不失自然、舒展、圓活。
就身體重心而言,上下起伏易,平動難。前后左右晃動易,中直難。
行拳時不由自主的起伏、晃動皆為病,哪怕是很微小的不由自主的起伏、晃動,在技擊中也是為人所乘之機。
練習孫氏太極拳初級的一步,就是要做到行拳時的空靈松順,中平直圓。這八個字,就是練習者需要下功夫處。
孫式太極拳的好處
孫式太極拳能增強呼吸、循環(huán)、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
練習此拳能增強人的“宗氣”。祖國醫(yī)學認為“宗氣”聚于胸中,支持肺呼吸和心臟血液循環(huán)。
《內(nèi)經(jīng)》<靈樞·客邪篇>曰:“五谷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墜,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呼吸焉。”說明了胸中宗氣,可借呼吸氧氣以養(yǎng)之,又須飲食營養(yǎng)以補助之。
宗氣不但是肺呼吸的綱領,也是全身血液循環(huán)之綱領。在練拳時對腦橋和延髓,對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運動起了促進和調(diào)節(jié)作用。
如當練拳“開手”、“合手”時,要求兩手抱球。合與面寬,開與肩寬,要求松肩墜肘。兩下肢站立之時,略下蹲與肩同寬,就是,培養(yǎng)人練習“宗氣”。
當開掌與合掌時鍛煉了胸大肌,增強了肺活量,在練習時要求呼吸綿綿,“意守丹田”達到了“腹實胸寬”狀態(tài)。
使呼吸逐漸調(diào)節(jié)到深、長、細、勻,增強了人體從外界攝取氧氣,使之進入循環(huán)血流,二氧化碳則從血流轉移到肺泡排出體外(這肺呼吸過程叫外呼吸),與此同時又促進了組織內(nèi)所進行的氧化過程,增強二氧化碳向血流中排出以及從血流中吸取氧氣。
(這種呼吸為內(nèi)呼吸)。在練習開合手時還能促進胃腸功能加強蠕動功能,再配合腹式呼吸,并協(xié)調(diào)了肝脾等功能。
當患者感胃脹疼痛或肝區(qū)疼痛,膽囊炎疼痛放射到背肋疼痛時,教他練習開合手動作加上摟膝拗步等動作后,患者感到易接受此簡易動作,更感練后舒適疼痛緩解,胸部悶脹消失。
當練習左右摟膝拗步這些纏繞旋轉的運動時,使動脈血管得到了柔和舒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不僅提高肺部及血管的吸收氧氣排除二氧化碳的功能,也促進了淋巴系統(tǒng)的新陳代謝。
所以這幾個動作對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肺氣腫、肺結核、肝膽脾胃疾病是非常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