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如何做到以靜御動
太極拳 拳諺說,腦居靜為貴,具體表現(xiàn)在太極拳推手的外觀中是不慌不忙。
從容不迫,緩急相宜,緩而不滯,快而不亂,遇虛當守,得實即發(fā)。
特別在心理上要做到,對方煩躁我不煩躁,對方發(fā)怒我不發(fā)怒。
對方用剛我獨用柔,以及在運動中靜觀其變等等,諸如此類,都屬于以靜御動的范圍。
由此說明,動,靜二字不只是指肢體的運動狀態(tài)與靜止狀態(tài)。
太極拳推手競技訓練,固然也有習靜之法。
但與養(yǎng)生氣功的入靜是不相同的。
然而不論心理上的冷靜與焦躁,身形上的安詳和慌亂,攻守上的沉著與盲動等等,其內(nèi)外必然相同。
所以把以靜御動,動中處境,作為要領來訓練的訣竅,就在于先在心,后在身。
經(jīng)過身心結合和因敵變化的長期訓練及競技實踐,方能逐漸達到隨意而動和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心的境界。
但這心手兩忘,乃是造詣之精深,而非初學入門之法。
初學者若越級追求,那就不免要弄巧成拙的。其實也不只是太極拳強調(diào)一個靜字。
其他拳,械的莫不如此,如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談到楊家槍法說,又莫貴乎靜,靜則心不妄動,而處于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這也可說是武藝的共同要求。
太極推手的勁路之剛柔
太極拳在勁路上以柔為主,柔中寓剛,楊澄浦先生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藝術。
所謂,以柔為主,就是太極拳經(jīng)常使肌筋骨節(jié)處于極度放松的狀態(tài)。
所謂肉中寓剛,就是太極拳在練習中骨節(jié)處于極度放松的狀態(tài),就像棉花里藏著一枚鋼針,加上太極推手的走化的技巧,太極拳這樣在不發(fā)勁時外感就柔韌如棉。
在發(fā)勁時,由于發(fā)勁前的極度放松和發(fā)勁時短暫的極度收縮,其一瞬間的張弛差就相對地大于一般拳術,爆發(fā)力也相對增大,然而太極拳在放松的訓練,一加大張弛差以及爆發(fā)力的訓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且周身的張弛虛實虛實全在用意,不在用力,即《太極拳說十要》所說的,用意不用力,這樣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練成條件反射。
練習太極拳若四一味用力,則張弛的速度就相對低變得較慢,且會出現(xiàn)遲滯的現(xiàn)象。
所以《拳法,精氣篇》說,意莫在氣,在氣必竭,亦不再用力,在力則滯。
這就是說,太極拳既不能尚氣,也不可尚力。
因此,太極拳用意不用力之說,不只是指不用拙力,而言。
清,楊??龔暮幽蠝乜h陳家溝陳長興學會了老架太極拳,返回河北永年縣原籍傳習時,鄉(xiāng)里的人就因太極拳能避制蠻力,稱它為沾綿拳,軟拳或化拳。
由此說明,以柔克剛是太極拳技擊的傳統(tǒng)特點,所以今人往往把太極拳稱為柔性拳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