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經(jīng)歷了悠久的歷史,因為其獨特的風格,加上自身完美的把健身與武術(shù)運動結(jié)合在了一起,現(xiàn)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太極拳,這與健身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為了健身而去練習。
很多的太極拳的愛好者,會打著太極拳的套路但是打不出太極拳的內(nèi)涵。
有人瞎練---只學會一些套路,不聞也不問太極之內(nèi)涵,隨便天玩玩,胡亂練練之人。此種對太極內(nèi)功期望不高的練法,倒也不失不過,雖和內(nèi)功無緣,但也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負作用,運動一下肢體總比不動者好。
有人盲練苦練----指對太極內(nèi)功期望很高很虔誠但又胡涂地懷惴一句"拳打萬遍理自觀"為信條,不再問其它,每天窮盡時間和精力十數(shù)遍地去練拳.姑且不問如此練法是否一定成功,但如此練法者有否計算過代價;太極拳提倡的是慢練盤,一趟架子少說十五分鐘,多則一個小時.就算以十五分鐘計,練三十遍即是四百五十分鐘合七個半小時,還有練單式者,所需時間難以想像,專業(yè)人員都難以承受,更何況是要養(yǎng)家糊口之工薪一族.如此練法,會否以五勞七傷為代價?會否影響家庭?會否影響事業(yè)?弄個"天下無敵"?不可能吧.需知"江山代有奇士在,武林永無第一人".故盲目苦練之法不值生活于現(xiàn)代之人所取。
怎樣才能練好太極拳的功夫,這就需要用巧妙的方法去練習,那就是一個巧字。
巧練太極拳功應做到如下幾點:
客觀看待太極拳
學者應該知道人人身上一太極,只看認識不認識.太極拳只是大千世界中的客觀事物,任何把太極拳神神化或簡簡化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因如果將太極看至天下無敵,自然會有自大難容,不求上進之心:如果將太極看至遙不可及,自然會有凡人難及的畏難情緒而有不敢奢求之心:又或者將太極拳簡單地看作與一般的肢體語言運動無異,自然難有認真求學之心,終與太極無緣.
請教明師(書),弄通拳理
吾師云:"打拳須明理,理通拳法精."有明師身教當然當好,但有明書言傳也是不錯的.
1道家內(nèi)丹學視為太極拳內(nèi)氣生產(chǎn)運作之理論基礎;2中醫(yī)經(jīng)絡學視為太極拳之竅穴路線基礎;3西醫(yī)人體生理解剖學視為太極拳之力學結(jié)構(gòu)基礎;4太極拳套路視為表現(xiàn)與執(zhí)行太極內(nèi)功之形架基礎;5太極拳招式(推手)之技擊含義視為太極拳內(nèi)涵之傳神基礎.
寧可不練拳,亦要先練功
有一句話說,練拳如果不練功的話,到后就是一場空。
學者需知萬事開頭難.而太極拳之難就難在內(nèi)處雙修之-----主修內(nèi).因些只有外在之形架而沒有內(nèi)在之功力之太極拳被善意地稱這"太極操".
太極殿堂雖不高至遙不可及,亦不會是低至隨手可得地掛在半山間,學者一定要有信心,決心誠心和恒心地沿著上山之路(科學之練功步驟)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才能及至殿堂,得至太極之功,而后將太極之功寓入拳架之中去求真正意義之太極拳才能達至事半功倍之效果,否則能事倍功半者,命運尚算待你不簿,弄個與太極背通而馳,越勤越遠就不好了.
實踐與理論要反復錘練
學者需知俗語:"學拳容易改拳難"此話雖不假,但對于太極拳來說是不適用的.否則就不會有吾師公陳公發(fā)科為吾師馮志強改了七次拳之多的故事,亦不會有"一師帶九徒,連師十個樣"之感嘆了.需知太極拳之成長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肯定自已又不斷否定自已,滾動提高的過程,同樣是一個從無到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過程.一成不變不合道,故亦不合太極拳.
比如:學者用"今天"之拳理去練出今天之功;感覺很正面,精神和肉體有了"莫明其妙之爽",自然很有興趣練下去,達至"明天"功力提升了,精神和肉體有了"知其然之爽".便覺得今天的爽好過昨天的爽,再對照昨天看過的理論似乎理解深了一些,多了一個"更明白"自然更有興趣地練下去;有了這個明白的練下去,功力又再提升,達至"后天",精神和肉體又感覺到出來了一個"知其所以然的爽".感覺又好過昨天前天之爽.對照原來看過的理論,心中"更清晰了";再練至隨心所欲之爽.對照理論"更亮堂"------甚至有所共鳴,如是之感覺過程不斷循環(huán)產(chǎn)生,功力自然不斷地提高這正是太極拳引人入勝,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加入自已的思想,多用"悟"字訣
學者需知在習練太極功的過程中,悟"是很關鍵的,在繼承傳統(tǒng)練法的同時,需加入自已的思想去"感覺"去"悟",這樣才能尋找到更適合自已的"練法"和更容易判明是非之"感覺".這樣才能以適合自己的速度將拳理由"心知"達至"身知"而達至"心更至"而"身更知",才能將傳統(tǒng)的東西為已所用.否則,它山之石始終是它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