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本質(zhì)是門武術(shù),練習太極拳具有防身作用,太極拳實戰(zhàn)常被人們用作武術(shù)比賽。太極拳的特點是中正安舒,在練習中要保持身體不偏不倚,這樣才能練好太極拳。下面隨著太極拳實戰(zhàn)學習一下吧!
練習太極拳實戰(zhàn)的防身作用
早的太極拳實際上是用作防身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武術(shù)的實用性越來越低,因此,又被現(xiàn)代人用作養(yǎng)生,其養(yǎng)生效果非常好。
雍正十一年(1733),《寧波府志》有張松溪(約1506-1620)傳,傳云:“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shù)な?rdquo;。
清康熙初年,黃宗羲(1610—1695)的《王征南墓志銘》,其中言道廣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nèi)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nèi)家,蓋起于宋之張三峰。
在太極拳實戰(zhàn)中,要學會善于觀察,學會用巧勁,在對方攻擊之前,就準備好化勁,將對方的勁化解掉,順勢拿下對方。
三峰為武當?shù)な?,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遂以絕技名于世。成效既著,學者蜂起”。
于是順應,開創(chuàng)武當派,與聞名天下的少林武功并駕齊驅(qū),威震武林,享有南尊武當,北崇少林之美名,一剛一柔,同為武林泰斗。
黃百家《內(nèi)家拳法》記曰:“張三豐,既精于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nèi)家盡棄少林之成法,以練氣內(nèi)修為主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
武術(shù)太極揚名世界,很多外國人將太極拳作為治病的處方,練習太極拳還能增強體質(zhì),堅持練習能預防疾病。
以上記錄表明,武當技擊防衛(wèi)功夫出眾,名揚天下,威震武林。從此,武當與張三豐融為一體,世人一提及武當,必知有位張三豐;提起張三豐,必然會聯(lián)想到武當。
張三豐留于后世的經(jīng)典繁多。其中,張三豐《太極拳論》說:一舉動,周身俱 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nèi)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穿,勿令絲毫間斷耳。
太極長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五行是也。掤捋擠按,即坎震離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艮巽坤乾,叫斜角也。
《十三勢歌》曰: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zhuǎn)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炭塘粜脑谘g,腹內(nèi)松凈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打手歌》曰: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岀,粘連黏隨不丟頂。
以上歌訣足以說明武當?shù)拿麑崬槲淞种磷稹6液笫牢洚敻叩垒叧?,諸如元時的沈萬三、楊軌山,明時的邱元清、盧秋云、楊善澄、周真德太和四仙,嗣后代有傳承。
民間的北派有王宗岳、蔣發(fā)、楊露禪、武禹襄;南派則有張松溪、葉近泉、吳昆山、王征南、黃百家等等,均為各自所處時代的一流內(nèi)家高手,代表性人物。
太極拳實戰(zhàn)注意事項
一是如何認識對方力量的大小
對方力量再大,只有作用到自己身上才算,在未作用到自己身上之前,沒有大小之懼,故無大小之說。
二是如何認識對方速度之快慢
對方加快速度,其目的無非是打破的的防御節(jié)奏而混水摸魚。我如果隨人之動而進退伸縮,急則急應,緩則緩隨。對方即使再快,又如何能進我之身?
三是如何做到“急則急應,緩則緩隨”
此問看似在于身體素質(zhì)之比較,實為發(fā)力技巧之高下。其訣在于要善發(fā)直發(fā)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