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做到虛靈頂勁,須先弄準(zhǔn)百會穴的位置。百會穴位于人體頭部頂端中央的發(fā)旋處,也即后發(fā)際正中向上七寸處,又稱三陽、三陽五會、五會、巔上、天滿、維會、泥丸宮、嶺上、嶺上滿天等,為人體之制高點。
《拳論》說:“百會穴領(lǐng)其全身”。虛靈頂勁就是要清氣上升,虛達(dá)于百會穴。
清氣如何上長?《拳論》說:“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一勢既完,上體清氣皆使歸于丹田,蓋心氣一下,則全體之氣無不俱下”。
頂勁領(lǐng)起來,氣歸丹田,起于會陰,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脈,亦由會陰起,過長強(qiáng),順脊逆行而上至百會。
何謂“頂勁”?《拳論》說:“頂勁者,是中氣上沖于頭頂者也”。如果中氣不向上領(lǐng),正氣即塌,四肢癱軟,無所依附,猶如一堆爛泥,打拳何從談起?
但頂勁決非硬頂,硬頂是僵勁,非為真正的頂勁。“頂勁上領(lǐng),意思如上頂破天,不可用氣太過”。
太過則正氣猛涌上頭,頭重腳輕,足下不穩(wěn),扭轉(zhuǎn)不靈,氣脈不通,橫氣填胸,有損身體健康。
頂勁又不可不及,不及則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論》說:“中氣上提,若有意,若無意,不輕不重,似有似無,不過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頂勁,頂勁領(lǐng)好,全身精神為之一振。”
虛靈頂勁,既是打拳必須嚴(yán)格遵循的基本要領(lǐng),同時又是一種拳術(shù)境界。
練拳之初,很難真正領(lǐng)會其意,準(zhǔn)確把握要領(lǐng),只要由招熟漸悟到懂勁階段,內(nèi)氣開始動蕩,清氣產(chǎn)生、豐盈,膀胱發(fā)熱,丹田中正氣浩瀚,才可真正體驗靈機(jī)一動,清氣上浮,周身空靈的奇妙境界。
但盡管如此,演練者從一開始,就須嚴(yán)格遵守虛靈頂勁的要領(lǐng)。
非如此,難于練好太極拳,不會產(chǎn)生清氣,也不會有以后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隨心所欲的通達(dá)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開胯屈膝的同時胸脯向內(nèi)微微含住,心氣下降,兩脅微束,腰勁自然下塌,周身血脈流暢無阻;要塌腰,必定含胸。兩者不能分開進(jìn)行,而要互為前提,互為照應(yīng)。
含胸要含住勁,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則會引起氣擁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輕,腳腿上浮,重心不穩(wěn)。含勁要四面包涵住,卻不是緊緊收閉,而要“胸虛如磐”。
《拳論》說:“中間胸腹自天突穴至臍下陰交、氣海、石門、關(guān)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謂含住胸,是為合住勁,要虛。”“胸間松開,胸一松,全體舒暢,不可有心,亦不可無心。自華蓋至石門要虛、含住,不可令橫氣填于胸中。”“胸膈橫氣卸到腳底,即不能,亦當(dāng)卸至丹”。
也就是說在氣未能貫注周身時,即使不可能下沉直達(dá)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貫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駝背,經(jīng)脈、骨骼彎曲受壓,氣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軟,軟則失去靈勁活動。
《拳論》說:“腰為上下體樞紐轉(zhuǎn)關(guān)處,不可軟,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時,“腰勁貴下去貴堅實。”“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