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連,而圓一直是傳統(tǒng)的美,練習太極拳要遵循一個“圈”。太極拳的特點是緩慢柔和,連綿不斷,常練習太極拳能修身養(yǎng)性,下面我們學習一下陳式太極拳吧!
太極看“圈”與看拳
太極拳的每個動作姿勢都在一個圈內(nèi),每個招式都是一個圓的起點,也是圓的終點。
“要想拳練好,必把圈練小。”“陳式太極拳五層功夫”里也一直強調(diào)練拳要從大圈到中圈,再到小圈,進而無圈的各個晉級階段。
既然是個“圈”,總要有個中心或者叫做圓心。一般來說,太極拳以丹田為中心。習練太極拳之初,往往對丹田沒有直接的體會和感知,那不妨先以腰胯為運動的中心,很多太極拳教練都是這樣教導初學者。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一動無不動,是一項周身運動,練習太極拳要上下、內(nèi)外相隨,達到周身一致。
太極拳也有講“主宰于腰”。但以腰胯為中心僅僅是一個過程,終還是要體悟到丹田。因為腰胯屬于有形有相的身體部位,過于執(zhí)著于以腰胯為中心難免為形所累,難以進一步體會太極拳的奧秘。而丹田是無形無相的一種體悟,則能夠較少受身體的局限。
前面講了圈的中心,再講圈的大小。初學者看拳,往往看拳的發(fā)勁,看震腳,是否剛猛,是否整合,發(fā)勁是否給人以摧枯拉朽的震懾。但隨著所學、所練的深入,應該進一步看圈。
發(fā)勁屬于練拳之后的具體應用,屬于結(jié)果,圈的大小才更能看出拳的內(nèi)涵和所處階段。這也要自身有所體會才容易理解和感悟,才能夠看得出來高手的精妙之處。
初學太極拳要從低架學起,練習拳架能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guī)律,有助于進一步的學習。
否則,雖然是覺得對方的拳架好、功力深,但具體好在哪里、深在何處,無從得知??催^了之后就忘了,一無所得。更有甚者,看過之后真正的內(nèi)涵沒學到,僅僅學到了皮毛和花哨,自己打起拳來也總是在細枝末節(jié)上玩花樣,看似好看,實則用處不大。
所以,太極拳也分為表演架和功夫架。練習表演架為了給別人看,尤其是給外行人看,為了讓人看了覺得熱鬧、漂亮;自己平時則練習功夫架,更容易體會太極拳的內(nèi)涵,以及自身健康、功力、修為的真實受用。
通過丹田為核心的太極拳練習,大圈也好,中圈小圈也好,并不是周身練出簡單整體的一個圈——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僅剩下一個大圈了,如何把圈練小?
太極拳的中圈、小圈是通過練拳過程中,身體各個部位和丹田的充分協(xié)調(diào),進而毫無滯礙的達到一個整體,也就是丹田與身體乃至手腳等各個部位的貫通,貫通直至身體末端的甚至一個指節(jié)、一處皮膚。
從丹田可以催動身體各個部位,也可以從身體各個部位反過來圍繞丹田旋轉(zhuǎn)。所以太極拳里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即是練拳圈小到極致的“無”圈狀態(tài)。
圈的大小說起來容易,看起來不容易,練起來就更加不容易。人往往欣賞眼光要高于實際動手能力,所謂“眼高手低”,所以看得出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拳。
練拳走大圈的人,看別人是中圈,能夠感覺到對方水平明顯高于自己,進一步看到有人走的是小圈甚至無圈,雖然知道對方水平更高,名氣更大,反而茫然了。因為對方拳好在哪里、水平高在何處,根本看不出個所以然,學不來,也得不到自身受用。
所以,學拳過程中要多看、多思考、多練。我們往往看別人拳練的好,看過一遍自己也渾身舒泰,也是自己在看的過程中和習練者進行了互動,不知不覺之間獲益。
練太極拳不出三個圈
有實踐經(jīng)驗的練拳人都知道,拳分三圈,內(nèi)圈、中圈、外圈。設定圈的目的就是限定人的動作范圍,因為實踐經(jīng)驗證明,人的有關部位不能超出某個范圍,否則就要自身不穩(wěn),失去中心,處于被動地位。所謂“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軸為圈心的同心圓。
內(nèi)圈
自己的肩寬為直徑的圈就是內(nèi)圈;
中圈
膝到哪兒,哪兒就是中圈;
外圈
腳到哪兒,哪兒就是外圈。
修煉太極拳一定要掌握其運動規(guī)律,太極拳的姿勢優(yōu)美、連綿不斷,是現(xiàn)代人修生養(yǎng)性的好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