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相信,經(jīng)過拳家們的辨識與探索,將使二十四式太極拳這一奇葩,必定更加光彩奪目地綻放于武林,這一明珠將會更加金光閃耀地永駐于拳海。
拳打一半意——談養(yǎng)生太極的修煉技藝
“用意不用力”這幾個字道盡了養(yǎng)生太極之奧妙,使人終生受用。但是如何用意,這里暗藏著許多玄機。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研習,提出“拳打一半意”的觀點,供中老年習拳者參考。
“用意”,從根本上講是大腦神經(jīng)活動,故先應(yīng)將“意”分為兩半,一半為無意,一半為有意。“無意”指大腦處于休眠狀態(tài),“有意”則用于運拳。陳式太極拳名師陳小旺先生總結(jié)自己多年練拳、教拳經(jīng)驗時,曾指出大腦一半休息、一半打拳,我認為這就是一半無意、一半有意的好注解。
有人會問。拳打全心全意,一心一意,百分之百用意豈不更好?回答是否定的。這里須明確全部
用意或者說百分之百用意有什么弊端:
弊端之一:用全意極易造成著意障礙,走進“過”與“不及”之誤區(qū)。初練太極拳切忌著意而形成固執(zhí)意識,繼而導致動作僵拙??鬃犹岢?ldquo;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要“拳打一半意”。
弊端之二:用全意不能持久。弦繃得太緊必易斷,用意太過必導致散亂。老子“物極必反”的思想對此是好的概括。
弊端之三:用全意不利于放松身體,從肌肉,到骨,到筋,到五臟六腑,到奇經(jīng)八脈,都不易于放松,這已被訓練實踐所證明。
與用全意相反,用一半意則可較好地避免上述弊端。習拳者在似有意又似無意中運拳,可以大限度地放松肢體,從內(nèi)到外,從外到內(nèi),以至每個毛孔都松開,正因為大腦有一半休息,即使運拳時間較長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度過。 ‘
那么,“一半意”究竟用些什么?
筆者認為,初始階段,用意在套路動作的準確性、連貫性及過渡轉(zhuǎn)換性與周身輕靈性四個方面。
而到了提高階段,動作已趨向自動化,用意則在手心、腳心、胸前、體周的大小氣球上,及動作的循經(jīng)合脈兩方面。
以簡式摟膝拗步為例。右手實,手心小氣球貫于右耳旁,左手虛應(yīng)左膝旁,右腳重心如踏棉花包,左腳尖虛點于右腳邊,然后右手心攏小氣球內(nèi)旋貫于耳,再外旋從胸口前經(jīng)過,同時左腳斜向邁出,腳跟著地,左手心氣球摟膝外旋,右手無名指暗合左腳大趾,內(nèi)氣的流走方向與經(jīng)絡(luò)運行方向配合,由右向左,手心、腳心的小氣球在這一流程中有收放、聚散、開合與進退,習拳者必能體味其中意趣。
深化階段時,習拳者已不太在意意識對于經(jīng)路、脈絡(luò)、氣路、血路、肢體動作的指揮與導引,一切動作都在自然而然的驅(qū)動下緩緩行進,腳之踢、蹬、分,手之推、按、捋,都已幾乎不知。
習拳者的總體感覺是輕飄飄,柔緩緩,松活活,不知一副身軀為何物。正如詩人杜甫描繪的境界,“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拳架如同一個影子、一張紙、一根游絲,飄來浮去,如處此境雖說是“一半意”,實則已無一半意,或許1/3、1/4、1/8更少,相對1/2、2/3、3/4、 7/8的意干什么去了?去休眠去了。
如此,老子描述的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寂然寥然、寥然寂然、如夢如幻等境界就不約而至,而拳家們所體悟的“風擺楊柳”、“風動荷葉”、“風動湖光浮日月,水搖竹影釣乾坤”也會不期而至。
有道是:拳打一半意,另有新天地。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注意事項
演練注意事項折疊心靜體松折疊所謂"心靜",就是在練習太極拳時,思想上應(yīng)排除一切雜念,不受外界干擾;所謂"體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練拳時保持身體姿勢正確的基礎(chǔ)上,有意識地讓全身關(guān)節(jié)、肌肉以及內(nèi)臟等達到大限度的放松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