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拳走架要“求中”
太極拳在行拳走架出手之時,周身均無定向,要想在多維空間內(nèi)、在動態(tài)中尋求平衡,必然先建立自己在這個多維世界中的坐標與原點,然后才能夠確定前后左右,進退反側,否則習拳走架也就無從談起。這個坐標、原點就是自身的“中正”,既為立身中正。
因此“求中”是太極拳行拳走架時的重要要領,身體不能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需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
例如:“三直四順”就是太極拳走架“求中”的要求。三直: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順腿、順腳、順手、順身。
頭直則意能領得起,身直則頸自然順直,精神能貫得起,頂勁可上領,肩頸部血脈通暢,意氣通達則周身輕靈;腰脊中正順直,可使脊椎形成反弓之勢,是太極拳修煉之“勁力”的源泉,“牽動往來氣帖背,斂入脊骨,則力由脊發(fā)”;是指由外帶內(nèi),由外達內(nèi),由內(nèi)及外,內(nèi)外合一。
三直四順能夠順外形,外形順暢則意氣通達,意氣順暢則周身相隨,進而周身一家;“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自然能夠健身益壽,身順則易于鍛煉“丹田”內(nèi)氣,這樣才能夠練好拳架。
二、意念要“守中”
意念守中是太極拳修煉之心法。行拳走架動作規(guī)矩端正,不貪不欠,無過不及,不離不即,輕靈圓活,這些是意念的訓練。
拳架是意念的載體,我們通過盤架來強化大腦皮層運動中樞對于拳架動作的感知,長期積累這種感知在技擊時就可以形成本能反應。
太極拳練習時要求松心凝神,心平氣靜,意念守中,本心與意念抱元守一,方能夠心動意出,意動形隨,意到勁到。
練習的拳架功夫沒有達到自然圓轉(zhuǎn)的程度時,不能學推手、練技擊,就是怕影響意念守中的鍛煉。心貴靜,意守中,現(xiàn)場臨敵反應時間短是太極拳后發(fā)先至的基礎,也是意念的自然狀態(tài)。
若意不能守中,心就不能靜,在形則有貪欠偏倚之弊,技擊時容易犯呆滯不活的毛病。
只有自然而然練就的技法,用時才可達到信手捻來、隨手應物的無意識狀態(tài)。
三、技擊要“用中”
太極拳拳理體系尊崇先天太極圖,行拳走架身法要像太極圖中的子午線那樣垂直中正,技擊時則要起于中,落于中,守己疆土也在中位,出手臨敵占據(jù)中央之地,意在對手之先,就已經(jīng)搶占先機,即所謂“腳踏中門搶中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轉(zhuǎn)換靈活,舍己從人,從人由己。同時攻于中,取彼也在中。
集自己之力在正中就某一處發(fā)出,是身體渾圓整勁,也是致勝的根本。
中正線是太極拳運動中人體的公轉(zhuǎn)軸。人體前面上自百會下至會陰經(jīng)過丹田的一線為“前中線”,背后與之對應為“后中線”,兩側身百會至足心涌泉穴為兩條“側中線”,前后中線和兩側中線所在平面正好在“中正線”相交,此為人體運動的重心所。
同時也是人體重要臟器和諸多要害所在,任督二脈運行于此,如受重創(chuàng)輕則傷殘,重則斃命,因此太極拳技擊的主要目標就是“取中”,即進攻對方正中線或側中線。
虛領頂勁,下頜內(nèi)收,含胸拔背,裹臀吊襠,氣沉丹田,上領與下沉在意念上形成對拉之勢,從而使身體中正。脊柱中正則腰軸旋轉(zhuǎn)靈活自如,任督二脈流轉(zhuǎn)通暢,不會產(chǎn)生絲毫停滯,肢體關節(jié)進退反側屈伸過程中可以游刃有余。
脊椎成反弓之勢,才能使脊柱成為勁之源泉,勁力透過梢節(jié)發(fā)出,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如皮燃火,水銀泄地。惟如此才能攻于中,守于中,取于中,漸至隨心所欲!
我看到的吳式、和式太極拳的拳架用此拳理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