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技擊水平比較高情況下,便會有很多的人去進行技擊比試。其實像這樣的表現(xiàn)就是通過一種合適的方式去進行切磋。但是切磋也要有一個度的。練好太極拳才是真正的根本目的,健身也包括其中。
想要快速的掌握太極拳的技能,必須先從基礎學起,只有這樣才能不浪費時間。
做到腰轉(zhuǎn)(動)帶動、牽動、引動、拔動腳轉(zhuǎn)(動)、手轉(zhuǎn)(動)。在太極拳勢運動中,腰與肢體其他部位的關系是主動與隨動的關系。誠如拳論所說“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zhuǎn)”,“腰如車軸”是也。
太極拳勢運動中,腰主動與肢體其他部位隨動勾畫著太極拳的三個“座標”:太極拳是練腰的拳,無腰不太極:太極拳是練圓的拳,無圓不太極;太極拳是練“周身一家”的拳,無“周身一家”不太極。
太極拳是練腰的拳
在太極拳的運動中,對于太極拳中的腰也是很重要的腰。處于極其特殊地位。
誠如《永年太極拳志》(2006年版第95頁)所言:“腰是全身之軸心和重心,也是丹田之所在。‘命意源頭在腰隙’只有以腰為軸,才能帶動全身構成一個整體,節(jié)節(jié)貫穿,靈活穩(wěn)健,力由脊發(fā),步隨身換……太極拳的動作實際上不是四肢的動作,而是腰的動作”。腰是太極拳勢上下體轉(zhuǎn)動的關健,腰動對全身動作的變化、協(xié)調(diào)乃至重心的穩(wěn)定,以及推動勁力到達肢體各部位都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太極拳是練腰的拳,腰主動與肢體其他部位隨動,貫穿于太極拳勢運動全過程。
拳論要求“刻刻留心在腰間”,原因在于“腰隙”為命意源、為氣機開關、為旋轉(zhuǎn)樞紐、為虛實變化根本、為一身之主宰。腰空松圓活,丹田氣動方能“腹內(nèi)松靜氣騰然”樞紐“活似車輪”,方能虛實變化莫測,“屈伸開合任自由”;“腰為主宰”,腰動得當,肢體其他部位方能隨動有序,節(jié)節(jié)貫穿……腰主形為軸、氣主動為旗、心(神)主行為令,形正則氣順,氣順則神(心)寧,故腰形、氣旗、心(神)令,實為太極拳(動)氣功調(diào)身(姿)、調(diào)息(氣)、調(diào)心(神)之三調(diào),互為其根其用而統(tǒng)一,缺一不可。
太極拳注重練腰,當有另一層含意.人的肝腎臟器位于腰部腹腔,祖國醫(yī)學理論認為“腰為腎之府,肝為筋之府:腎主骨、藏精,為男子先天:肝主筋、藏血,為女子先天;肝腎同源于命門”,故太極拳獨具特色的運動方式,有固肝腎、健筋骨,頤養(yǎng)先天、延年益壽,向生命極限挑戰(zhàn)的意愿和功效。
在太極拳中一直都有太極腰的說法,無腰不太極。
愚意以為:太極拳的內(nèi)勁運轉(zhuǎn)要通過腰脊來帶動四肢運轉(zhuǎn),因此拳勢須松腰豎脊,脊不直,則身軀歪邪,腰不松,則整體不能靈活運轉(zhuǎn);因此拳勢須松腰沉胯,脊椎節(jié)節(jié)松開,氣自沉(下、歸)丹田,力透兩足,下盤穩(wěn)固;松腰豎脊沉胯,百會穴上領,尾間正中下垂,脊椎骨拔開、椎管順直自然,丹田之氣自能貼背運行,通過腰脊產(chǎn)生內(nèi)勁,上貫頭頂,達于手足,成為上下一體,手足的動作與腰勁相系,使腰成為整體活動的軸心。拳諺“上下一條線”,松腰豎脊沉胯之意,只有以“腰為軸”,以“腰隙(眼、胯)為輪”來帶動肢體其他部位,按拳理要求活潑運轉(zhuǎn),方可“全憑兩手轉(zhuǎn)”,達到“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合則發(fā)放去,不必凌霄箭”的境界。
“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jié)勁,節(jié)節(jié)腰中發(fā)”。愚意以為,太極拳盤架時腰主動與肢體其他部位隨動的水平和質(zhì)量,特別是推手、實戰(zhàn)時我方肢體的主動隨動,帶動、牽動、引動、拔動對方肢體,使其失重(控)、落空、跌出的水平和質(zhì)量,是審視、評判太極拳技水平、質(zhì)量的重要依據(jù)。
太極拳是練圓的拳
太極拳運動是“太極(陰陽)圖”的模擬再現(xiàn),太極圖(圓)的幾何圖形無始無端,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拳勢行云流水,綿潤悠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因此,太極拳是練圓的拳,無圓不太極。
“太極不動手,圓用腰來走”,昔年楊少侯宗師曾對吾師張虎臣(1898一1979)先生言,“太極拳勢無處不是圓,無圓不太極。圓從何來,皆腰所為也。腰為軸,軸轉(zhuǎn)帶動肢體圓運。軸為旋轉(zhuǎn)之蠟燭,手足為旋轉(zhuǎn)之燈罩,以腰脊為軸心,畫圓裹為燈籠也。燈籠愈小愈妙,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也。”少侯還將太極拳勢的圓喻作時鐘,說“習長手者,為鐘之長針走大圓,習短手者,則為針之軸,無圓之形式,而有圓之妙用。”太極拳勢這種腰主動、手足隨動將身體裹成“燈籠”的運動形式,在少侯傳與張虎臣的太極小架——太極家手(練架)、太極小式(用架)套路中,形正勢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松腰豎脊沉胯,百會與會陰連線與地面相垂,穩(wěn)如“坐在(尾閭)燭臺上的蠟燭”正中安舒,即使海底針、斜飛式,單鞭下式等動作也不須低頭彎腰俯身,以保證身體中線的正中不偏:腰主動四肢隨動“裹成燈籠”,出手須三尖(鼻尖、指尖、足尖)相照、同在一個圓上,手足尖連線與地面相垂直,外圓距胸腹(視身材大小)一尺左右,圓的尺度隨功夫和用意而變化:圓大至無限、圓小至星點,妙在小圈可產(chǎn)生大圈、快圈的向心力、離,心力功效:妙在求速度時圓化為點,距離短,應力集中,迅捷無比;妙在圓滿氣足、柔滑堅韌,即可卸力、吸力,又能張力反彈作用于反方向力,使敵力或找不到著力點無所適從,或沿著圓的切線方向飛出,或被吸力所吞化、張力反向彈出……
太極拳勢腰主動是軸心內(nèi)圓的暗動(轉(zhuǎn))、微動(轉(zhuǎn))、小動(轉(zhuǎn)),帶動、牽動、引動、拔動肢體其他部位隨動,是軸心外圓的明動(轉(zhuǎn))、顯動(轉(zhuǎn))、大動(轉(zhuǎn))——這是對盤架子而言;若是推手、實戰(zhàn),則我方主動隨動為軸心,內(nèi)圈(圓)愈小愈隱愈好,敵方為外圓、大圓,作用于敵方的向心力、離心力愈大愈烈愈速愈妙……概而言之,腰勁越圓,周身之勁越活、越輕靈奇巧,太極拳功夫愈顯出神入化。
太極拳勢往復折疊,進退轉(zhuǎn)換,“腰隙”遂意(擰成)“麻花”般狀態(tài)的主動,帶動、牽動、引動、拔動肢體其他部位盤旋成各種幾何狀態(tài)的圓,如大圓小圓、立圓斜圓、8字圓、相交圓、圓中圓等等,門內(nèi)稱之為“亂環(huán)術”、纏絲勁(力)、“螺旋力(勁)”,在太極拳博擊技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此說已超出拙作命題范圍,恕不評述。
太極拳勢腰主動與其他部位隨動,“虛實隨機變,妙在圓中求”,“周身如一氣,渾如太極球”。因此,練太極拳腰不能(會)動(轉(zhuǎn))、勢不能圓,則拳有其名而無其實,充其量只能稱為“太極操舞”,而不能作武術、氣功意義上的“太極拳”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