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有介紹了太極拳和小周天之間的關系,在這基礎上,今天小編再為大家進一步介紹如何打通小周天。通過以下了解,希望大家對太極拳的學習能夠達到更深的造詣,從此進入化境。
想要打通小周天首先第一步需要掌握好太極拳的基本功,須知任何武功要想學友所成,都得從基本功練起。
首先,練好基本功。
1、盤好拳架
練好太極拳,首先要盤好架子,以求達到身法正確,動作標準,否則徒耗精力,白費工夫,得不償失。以傳統(tǒng)楊式太極拳而言,動作姿勢應符合“二十要”,即:頭要懸、頸要貼、眼要平、身要正、形要準、度要對、肩要沉、肘要墜、臂要彎、腋要虛、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順、腰要塞、臀要斂、襠要圓、腿要曲。
這“二十要”包括了太極拳形體動作從頭頂到手腳的基本要求,是楊澄甫《十要》中部分內容的具體化,目的是為更方便操作與實踐。所以“二十要”是楊式拳的基礎要領,也是評判形體動作正確與否的硬標準,因此必須不折不扣地達到這“二十要”。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到以上“二十要”,需要大家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才可。
2、練好呼吸
要練好呼吸,必須在第三步“以意行拳”達到嫻熟的基礎上,減少意念對形體動作的導引,把一部分意念轉移到調整呼吸上面來。因為太極拳行拳的呼吸,不同于人們平時的呼吸,其區(qū)別在于行拳呼吸方式有三大改變,不用心用意對呼吸方式的調整,就難得改變過來。
其次,熟練掌握氣聚丹田,從而打通任督二脈
1、氣聚丹田
氣聚丹田是指內氣集聚于丹田(不是指呼吸的氣)。在“以意行拳”操練中,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有時行拳會虛靜到“得意忘形”,真正做到了用意不用力,這時行拳用意度大大減少,甚至減少到“有意又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實際上已經轉換到神在摧動姿勢的演變!基本符合武禹襄說“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的要求,即能 “以神行拳”。雖然這時的“以神行拳”,還離“純以神行”有一定差距,但對訓練“聚神”“凝神”“斂神”起了很大作用,明顯提高了調心調神的質量。神主氣,神斂氣自收。故調整心神,為收氣聚氣之首要,是氣聚丹田的基本功。
為氣聚丹田的需要,對所練的太極拳套路有一些特別的要求,比如說套路長度要能連續(xù)打30分鐘以上(少了不行,可以重復),套路中的動作要作一些小調整與修改,以為滿足養(yǎng)氣養(yǎng)生的需要,去掉發(fā)力和跳躍的動作,把外八字腳(135度)的動作姿勢更改為60度左右,等等。
練習去前,注意做好熱身,將自己的身體放松,調整自己的呼吸。
呼吸方法如前,仍應鼻呼鼻吸,舌抵上腭。只是用意作些更改:吸氣仍用意于導引動作,呼氣用意引氣入丹田。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氣逐漸向下,一步步松落至丹田(小腹內)。即把呼氣有意無意地止于丹田,也稱“意守丹田”,內氣會慢慢聚集于丹田。但用意必須輕松、緩慢、自然,務必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切忌用力吸氣和呼氣,不可過分用意,急躁冒進,易生流弊。如此練習,就會出現一股熱流下沉至丹田的感覺。丹田溫暖發(fā)熱之后,繼續(xù)修煉,隨著功夫的積累,還可逐漸感到丹田內有一個“氣團”,這就為打通任督二脈奠定了基礎。
2、通任督脈
當小腹產生熱氣時,方可進行運氣。即用意識引領丹田的那股熱氣,由丹田向下行,循小腹,抵中極穴,經會陰穴,過谷道(肛門)至尾閭。至此就已完成導引內氣向下向后走的路線,無需繼續(xù)幫助,再不向前導引了,讓其自行打通督脈的尾閭關。不去管它能不能立即沖過,因為能否沖過尾閭關,完全取決于丹田內氣充實的程度,丹田內氣越充實,沖關力量越大,沖關速度越快,反之則沖關中止。
只用兩三天時間導引內氣至尾閭,再回頭來仍然把呼氣有意無意地止于丹田,等待丹田內氣充足時,會自動沖過尾閭關。沖關后意念須隨內氣上行,緊跟氣走,這就是“勿忘”。以后打通夾脊關和玉枕關,均用此“積氣自動沖關”的方法,即通關“勿助”。
通督是關鍵的一步,后三關(尾閭、夾脊、玉枕)能否自然輕松通過,因人而異,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很困難。督脈一旦疏通,通關后吸氣時內氣由丹田向下行,轉而沿脊而上,過頭頂百會穴,再下顏面,過喉,沿胸腹正中線直下丹田,形成任降督升的循環(huán),即為小周天通了,這就是逆行小周天。
從上面兩個階段六個步驟可知,第一階段的四個步驟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可能進行第二階段修煉。打基礎稍難,時間稍長點,基礎會扎實。第二階段練拳打通小周天,方法簡單,且安全可靠,不會出偏。但氣聚丹田,也非易得,必須是得氣大于耗氣,每有節(jié)余才有氣聚,要一點一點積累,也需要一段時間。六個步驟的順序排列,既不好顛倒,又不能跳過一步不練,因為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礎,只能一步一步上臺階,不能性急,欲速則不達。不過,有明師指導者快,個人悟性高者快,心性德性好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