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與剛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學習太極拳的重點所在,對于初學者而言,對于兩者關系的理解應該不是那么深刻,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簡單分析一下柔與剛之間的關系,希望對大家可以有所幫助。
一、松柔是太極拳的顯著特色
學習兩者的關系,我們先從松柔的基本概念開始說起,這是我們認識的第一步。
松柔是輕靈、飄逸、柔順、圓融、通透運動形態(tài)的集中反映。松柔程度決定太極功夫的深淺。因此,練拳首要是在松柔上下工夫,從精神到形體全部練松入柔,有些人不循拳理,忽視要領,練了很長時間仍松柔不好,身體僵硬,動作拘謹不連貫,像演木偶戲。
犯的通病大多是肩肘過緊,肩腳骨縫沒有打開,腋下不虛空,肘無下垂,聳肩抬肘緊胯夾檔,氣上浮不下沉,或下沉不上揚,沒有隨心意一開俱開、一合俱合、活入活出、鼓蕩自如。
所以說,關于松柔的學習,我們要貫穿到太極拳的身法學習當中。
也有的對松柔理解片面、有誤區(qū),過于松疲、松垮、松懈,儼然像個軟骨病人,沒有神意風范氣質,少氣無力。練太極究竟怎樣走向松柔呢?主要有三點:
一是形神意氣勁全面放松入柔,一脈相承,融通一體,要神領、意注、氣行、勁催、形隨,意發(fā)神傳,氣血涌動,勁力自生。
二是體會“筋骨要松,皮毛要攻” ,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形體如“上吊”,皮肉自然沉墜,仿佛蕩然無存的感覺,真正做到打拳不用絲毫拙力,全憑意氣引領,周身柔順,催生毛皮迸發(fā)。
做好松柔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我們更好的實現(xiàn)“用意不用力”,也更能體現(xiàn)太極拳的內在要求。
三是不折不扣地遵循形體要領練習:頭領、胸涵、腹靜、腰挺、胯開、檔圓、肛提、膝曲、腳沉、腋空、肩松、肘垂、腕平、指舒。使肢體動作上下相隨,左右相系,前后相應,內外相合,協(xié)調聯(lián)動,從而達到上身“楊柳擺枝”,下身“蘆葦蕩漾”,全身“柔似繩蛇”,整體悠揚蕩動,節(jié)節(jié)貫穿,行云流水,順其自然,飄灑自如。
二、鼓柔卸剛、以柔克剛是太極拳的核心要素
以柔克剛是太極的上乘功。滴水可以穿石,水可潰堤,高壓水槍能夠采礦。要明了“萬物之剛易折斷”,“火旺的爐子先滅”的道理。玻璃怕碰易碎,鐵條怕折易斷。壽星很少有剛猛過盛的武夫蠻將。
當今人們習拳練武的宗旨,除少數(shù)人勇為技擊比賽外,大多都是為陶冶情操,強身健體,因此我們行拳走架,必須放松身心,輕柔行氣,化僵去拙,有心存柔練習,便會在無意中產(chǎn)生剛勁。柔非散軟,柔中有厚重;剛非僵硬,剛中有柔韌。
要行柔存活,養(yǎng)精蓄氣,多涵養(yǎng),多引化,少攻擊,弄少發(fā)放,以達到氣血暢通,強筋壯骨,精神愉悅,延年益壽的目的。
即使是技擊推手,也不提倡用蠻勁拙力,要學習水的柔韌性、滲透性、靈活性、應變性、隱蔽性、適應性等品格。不丟不頂,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實施意動形隨、內引外發(fā)、氣催飛勁發(fā)、柔化剛發(fā),以柔抑剛的勁法戰(zhàn)術。
三、剛柔并濟是太極推手的重要特征
拳訣講:“得勢在把脈,出奇在轉關。”意指剛柔虛實轉換的玄機奧妙,是太極推手的關鍵所在。因此,競技搭手時,要輕柔接觸,神沾意連,機敏洞察對方來力的大小、方向、輕重、緩急、虛實、真假等肢體信息。
避免剛頂硬抗,輕率發(fā)力進攻,破形露體,陷入被動,要將對方的勁力和身體重心,入里透內,摸清拿住,使其進退不得,無所適從。
要先將自己的身心放松柔,敢于丟掉自己,舍己從人,誘敵深人,先虛空自己,再引空對方,以柔化卸力,防守為主,以靜御動,高來高走,低來低就,隨風就勢,將其來力順勢收蓄吸納到自身松柔虛空處,或用采、捋、引化向自己的身邊旁后,使對方難覓影蹤,失中失勢,再迅疾應變,當柔則柔,當剛則剛。以掤、挒、按、擠、靠等不同勁法,伺機進攻發(fā)放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