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是太極拳的核心,練習太極拳前先把心靜下來,在每個招式動作中感受太極拳的好處。靜的主導地位在太極拳技擊中也很重要,太極拳教程對靜的描述非常詳細,小編與您分享一下靜在技擊中的作用,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
靜在技擊中的作用
太極拳的核心思想是在動中求靜,靜中有動,進而達到修身養(yǎng)性,延年益壽的養(yǎng)生效果。
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講究“靜以含機,動以變化”。李亦畬《五字訣》之首即為“一日心靜”,武禹襄《打手要言》也指出要“視動猶靜,視靜猶動”。
顯然,在這里的“靜”并不是死水一潭的靜止,并不是沒有變化的靜,而是從動靜相生,陰陽相輔的辯證觀點出發(fā),強調動與靜的相互轉化,是“動中寓靜,靜中觸動”。
靜看似很簡單,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會面對各種問題,導致練拳時心中有雜念,不能專心練習。
所以,“靜”只是方法,“動”才是目的,靜是為了更有效地動,這就是“以靜制動”。太極拳的每一次技擊,都是在從靜到動的轉化中完成的。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靜的含意,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物我兩忘、臻入化境的意識“虛靜”。
二是安定沉著、從容不迫的頭腦“冷靜”。
練習太極拳時一定要心無旁騖,掌握好太極拳拳理拳法,在靜中感受太極拳的精神要領。
三是“氣斂入骨”、“周身罔間”的體勢“松靜”,這就是“一靜無有不靜”。
“虛靜”和“冷靜”都是心靜的一個方面。太極拳的“虛靜”須從無極人手,只有練到思想靜、意識靜、物我兩忘,才能氣順神凝,心如明鏡,才能精、氣、神一體,才能真正達到頭腦的“冷靜”。
而只有頭腦“冷靜”,才能沉著應敵,從容不迫,才能“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才能審勢知機。武禹襄說:“心為令,氣為旗”,“身雖動,心貴靜”。然而,要達到“心靜”,非苦練不可。
只有練到一定火候,身上有了一定功夫,心才能靜,氣才能沉,神才能聚。
體勢松靜,就是要“兩肩松開,氣向下沉”(即氣沉丹田),也即“腹內松靜”。這是要以心靜為基礎的,就是武禹襄說的“先在心,后在身”。
只有體勢松靜,才能使“氣斂入脊骨”,才能“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前進后退無絲毫散亂”,也只有松靜到“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剛柔俱泯,一片神行”,才能“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才能得機得勢。
李亦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把動與靜的關系闡述得十分清楚。他說,要想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首先要知己知彼,而知己知彼的關鍵,是在得機得勢基礎上的舍己從人。
要想得機得勢,就必須周身一家,神氣鼓蕩,神不外散,使神氣收斂入骨。而“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jié)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沉。”由此可見,“兩肩松開,氣向下沉”的松靜,對于太極拳的技擊是何等重要。
若將此比作一棵大樹,那么,“松靜”就是根,神氣就是身,舍己從人是枝,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才是果。所以,可以說沒有“松靜”就沒有技擊的成功。
太極拳靜下來的三個技巧
一、恭敬
陳鑫先生說:“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如何能學藝。”敬是敬畏天地自然的深遠偉大,自覺融入自然、仰仗自然、學習自然,與自然開合同頻、能量互換,自覺地順著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運動。
在運動中感受空氣阻力,帶著空氣流動,實現天人合一。
二、舍己
古人云:“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欲是欲望,是對精神嗜好和物質占有的牽掛,是對以我為中心的維護。
“遣其欲”就是排遣、清除自私自利、自以為是的思想,跳出以我為中心的小圈子,放開眼界,拓展胸懷,展現舍的氣度——舍去個性,舍去煩躁,舍去神欲物欲,舍去主觀片面,舍去刻意強為、緊張用力,舍去影響體松心靜行拳的一切。
三、用意
意是心之所發(fā),還是腦之所發(fā)?關系到是用胸中的心主宰一身運動,還是用頭中的腦宰一身運動,這事不能馬虎。
我反復體會:用心練拳,把意放在胸腹之中,有利于沉肩墜肘、松體沉氣,有利于胸腰運化,心神穩(wěn)靜;如果把意放在上面的頭腦中,就有心向上提、氣向上逆、頭重腳輕、心神不安的感覺。
所以,用意先要沉心,須從心中生意。太極拳的意,不是單純的意思、想法,而是從心發(fā)出的意志指向和神情向往,是一種催動氣血涌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