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身中正安舒。對于身法,太極拳名門派都很重視。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極拳說十要”。主要是對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楊氏太極拳為見長。它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練功時身法要正,大部分動作都要使上中下三個穴位〔即百會穴,會陰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個重力垂直線,身體不能前俯后仰。
楊氏太極拳的這一特點,不少名家都有見教。楊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體喻為一囗古鐘:鐘蒂為頸項,鐘頂為肩圈,鐘身為腰圈,鐘囗為胯圈,中心垂直線為鐘繩,鐘錘系于中心垂直線下端,即所謂銅鐘五個點,十分強調(diào)立身中正。楊氏太極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廳掛著一幅對聯(lián),其上聯(lián)便是“端正身法脊豎起”也是強調(diào)身法中正安舒。
〔二〕,拳架開展大方。楊氏太極拳在拳架上的獨特風格是開展大方。只有開展大方才有助于肢體上下左右的對拉拔長,拳架開展大方要求身體要內(nèi)外放松,舉手投足動手須到位。上下的對拉拔長的典型拳勢如“白鶴亮翅”左右對拉拔長的開展大方,衡量拳架動作是否到位,是否開展大方,是一個重要標準。
〔三〕,動作松柔緩慢。這是楊氏太極拳的一個突出的特點,也是楊氏太極拳之所以名楊海內(nèi)外的主要原因。楊祿禪三下河南陳家溝向陳長興學習拳藝多年后自成一派。楊氏太極拳拳架中沒有像陳氏太極拳的彈抖,跳躍,震腳等明顯的剛猛發(fā)力動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獨特風格。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運柔成剛的獨特練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強身健體之法。
〔四〕,行動速度均勻。有的太極拳門派強調(diào)快慢相間發(fā)力剛猛,而楊氏太極拳則強調(diào)慢,柔,而且特別強調(diào)速度要均勻。忌諱動作時快時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勻既包括從起勢到收勢整個套路,也包括單式動作手腳運行與配合的速度,還包括了上一動作與下一動作的過度銜接自然協(xié)調(diào)。
一套八十五式傳統(tǒng)套路打下來大約需要二十二分鐘,下盤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鐘至一個小時,而起勢的速度就決定了整個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終如一。
〔五〕,招式虛實分明。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一文中,開宗明義的提出太極拳術(shù),以虛實分明為第一要義,把分清虛實擺在頭等位置,可見分清虛實對于習練楊氏太極拳之重要。
楊氏八十五式太極拳從頭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虛實分明,而且絕大多數(shù)動作都是一只腿承擔大部分體重,當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時,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當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時,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兩腿平均承擔體重的動作是極個別的,除了起勢,云手,右打虎式轉(zhuǎn)回身右蹬腳的過度動作中有短暫的馬步外,其余幾乎都是一腿虛一腿實。
〔六〕,周身圓活連貫。“圓”是說太極拳所有動作都走弧形的半圓。“活”是說動作不呆滯。上下相隨,步隨身換,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也隨之而動,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太極之圓猶如一個三維空間的球體,觸動任何一個點都會引起整個球體周身的轉(zhuǎn)動和移位,挨著何處何處轉(zhuǎn)。連貫,是動作之間銜接非常緊密,沒有明顯的斷檔現(xiàn)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長江波浪,連綿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