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種姿勢叫花步:
就是甲乙二人的手法和步法與第三種相同,二人推過三四個回合之后,彼此都變了方法。就是舍己從人,隨機應(yīng)變,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方法。兩個人的方法沒有固定的方式,彼此或用墊步,或用偷步,或用橫步,或用躍步,靈活運用。步為周身之樞紐,靈與不靈在于步,活與不活在于步,有時該進兩步的進兩步,該進三步的進三步,彼此兩手套在一起。
或用肘,或用靠,乘虛而入,乘空而擊。甲攻乙,乙用滑空之法將甲的來勁滑空(引空),乙用攻法攻甲,甲用滑空之法將乙的來勁引空。甲乙彼此圍攻之勢互不相讓,就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強中還有強中手,能人背后有英雄。這個推手之后特點表現(xiàn)為:二人推手如圍棋,一來一往見高低,圍到山窮水盡處,陡然一勢判雄雌。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訓練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從練拳到用拳的中間過渡階段。只有練好推手,才能使”所練之拳”變成“所用之拳”,那么太極推手要解決什么問題呢?筆者認為太極拳推手必須圍繞兩項基本任務(wù)和一個根本目的來進行。兩項基本任務(wù)是:第一,加強對太極勁力機理的認識,使拳式動作更加符合太極拳拳理的要求。第二,通過對太極勁力機理的認識,探尋太極推手的發(fā)勁規(guī)律。在兩者基礎(chǔ)上,努力使拳式招法的實用性得以有效的實施,這才是太極推手訓練的根本目的所在。>>>楊式太極拳 暢談習練太極拳感悟
以甲棚、乙捋立圓單推手為例:
一、相對勁
兩個人手臂相搭以后,兩個人各自都必須在自己的手臂與身體之間保持一種相對的捌勁,它可以在身體外圍相對對方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防線,它具有感知、防御對方勁力的作用。
二、力接點的橢圓形軌跡與勁力轉(zhuǎn)化點
甲、乙兩個人單搭手以后,就會存在一個雙方的力接點。這個力接點在甲、乙捋的推手運行中可以形成一個立體的橢圓形軌跡。同時甲的棚勁(或乙的捋勁)在力接點的橢圓形軌跡上運行到某一特定的點便會轉(zhuǎn)化成順從對方勁力的隨順勁。這個勁力的轉(zhuǎn)化點,即可視為棚勁(或捋勁)的力盡點。在其他形式的推手中,同樣也存在力接點的橢圓形軌跡和力盡點,它們雖然比較復雜,但基本機理與上面所述相同。
三、相對重力中心線
兩個人相持狀態(tài)下,在身體外部都存在一條相對對方的重力中心線,即本人身體重力線在自己體外的投影。也可以在雙方相持時,正面直對另一方所持棚勁的地方表現(xiàn)為一點,通過此點雙方重心相對距離近。>>>楊式太極拳拳譜 行云流水優(yōu)雅放松
四、勁力的有效范圍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由于雙方相對面空間有限的原因,相持雙方進攻和防守的招法即相對勁力的實施和變換都存在著一定局限性。也就是說,只有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甲、乙自身的勁力才能得以控制、轉(zhuǎn)化或產(chǎn)生效應(yīng);或者使對方的勁力離開一定的范圍之外,就可以使其失去作用,處于被動或失控狀態(tài)。
五、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半徑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甲、乙兩個人手臂相搭就會產(chǎn)生一個力接點,為了保持向外的棚勁,各自手臂與身體之間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那么各自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之間就必須存在一定的距離。由于力接點可以視為棚勁弧線上的一點,因此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的距離就可以看作是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的半徑。這個半徑是可以隨著雙方勁力變化而有長短的變化。
以上是太極推手過程中對方相持狀態(tài)下勁力所存在的狀況。在我們進行太極推手過程中,它的勁力機理在動態(tài)情況下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因此我們以此為依據(jù)來探討如何運用發(fā)勁才能使自己的招法得以有效地實施,并能達到“借力打力”戰(zhàn)勝對手的目的,相對就比較容易了。那么,在太極推手中如何發(fā)勁才能使自己的動作技術(shù)更加實用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