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在整個圓圈運動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消息盈虛"、"陰陽轉換"的太極中分一氣旋之理。在此哲理的知道下,太極拳每個拳勢的表現,都具有"開與合、圓與方、虛與實、卷與放、輕與沉、現與藏、慢與快、柔與剛"。在動作中前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進退、順逆等螺旋纏絲的運動方式,構成了陳式太極拳的基本概念。
拳論有云:"至于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所劃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為此,在整個圓圈運動過程中,表現的圈有:整圈、半圈、順圈、逆圈、直圈、斜圈、正圈、豎圈、橫圈、立圈、上圈、下圈、大圈、小圈、里圈、外圈、進圈、退圈、左圈、由圈、開圈、合圈等,在陳式太極拳套路的動作中正、斜、錯(卦)、綜(卦)地交織著,構成螺旋纏繞運動。動作的前進、后退、起承、轉落、開合和左右的旋轉,都要有走弧線劃圓圈的纏絲方式來劃圓走圈。
陳式太極拳的圓圈運動,不準許有直線的劃弧動作,更不允許有抽、提、平、移等沒有圈的動作出現,而是要以螺旋纏絲為主體的立圈運動。并且要求在走圓劃圈中,以"陽之凝聚則為陰"和"陰之流動則為陽"的原則,及聚陰而生陽、聚氣而化勁的練功程序,以"中氣"的潛轉來帶動形體纏繞運螺旋的轉動方式。它的表現在于以頸、脊、腰、肩、胯、肘、膝、腕、踝為軸的旋轉大圈,及以股肱為軸做正反旋轉的小圈。令其骨轉,接骨斗榫,借以帶動內氣的團聚力和運轉能力,使圓形的劃圈運動和諧而連貫,練到純熟后就能達到"得心應手"、"身心相應",一見有動,內外、上下、前后無不動,一轉圈周身皆是圈。太極拳之圈,不外乎體內一圈,體外一圈。練習者必須細心摩練,方得圓圈之趣。
在陳式太極拳的圓圈中,隱藏著一個由無極而生太極,由太極而陰陽分,由太極還原無極的"消息盈虛"轉換過程。其中經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陰轉陽;再由大到小,由有到無,由陽還陰的過程。這就是從太極開始萌生到開花結果的循環(huán)現象。于其圈內,不僅要注意陽生陰降,而且還要注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陰陽、陽中也含有陰陽,陰陽互為其根、陰陽入扶的變化過程。由此可以推之,人體內部和肢體上的彈性大小,確定太極拳者練習的層次與階段。尤其是在圓圈之中,有一個自然的法則,即是"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利用這一法則,能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也是促進元氣增強壯大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太極拳動分、靜合的陰陽轉換中,努力做到以心行氣,松靜沉著、氣機活潑,摸清順逆,放能做到"氣本于身"和"收斂入骨"的效果。
陳式太極拳的圓形運動,在內是意氣為主導的運行,在外則是神氣鼓蕩的運動。但是,隨說行氣,主卻在意,意到、氣沖、神匯方算得竅。在運動中應當注意的是"在氣則滯,在意則活"。意到、氣到、勁到方為妙訣。正如陳鑫所說:"一往一來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自古太極皆如是,何需身外妄營求"。一番話道出了太極拳內外走圈的奧秘所在。為此,要求體內以"中氣"潛轉的軸線為公轉,帶動肢體各部分各以其中做自轉地旋轉運動。肢體外形上自轉之圈有頸圈、脊圈、腰圈、胸圈、背圈、腹圈、肩圈、胯圈、肘圈、膝圈、腕圈、踝圈、手圈、足圈等等。周身上下無出不走圈,形成了圈中有圈,圈外有圈,圈套著圈,圈內還有圈,圈圈相連相相生、圈圈陰陽連環(huán)。"周身處處皆太極"即此意也。
在陳式圓形劃弧走圈的運動中,要以腰為總樞紐,自始至終都要貫穿著中氣潛轉、虛領頂勁、松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松胯圓襠、氣沉丹田。初練時必須緩慢,能柔則柔,不可快速,就在于追求"運動須無微不到"的鍛煉方法,如開頭就練快,必然處處滑過,做不到恰到好處。隨著功夫增進,動作才能由慢轉快,快而復慢,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復練習,才能做到輕靈,而輕靈之中又含有松沉之感覺。此外,練習中必須做到:三心要虛,三心歸田,三處要實,四饋放松,四肢貫串,力達四梢等。
結語:通過這篇文章關于陳式太極拳的細節(jié)詳解,你對陳氏太極有更多的想法嗎?心動不如行動,太極是很好的的健身運動,大家如果能夠勤加練習,一定可以修身養(yǎng)性,強健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