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人提起太極拳的內三合,所指的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但是應該如何理解這三個方面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吧,然后再通過李占英演示的傳統(tǒng)楊氏太極拳八十五式的來練習下吧。
太極拳的“內三合”
(1)太極拳“內三合”之“心與意合”
綜合分析太極拳的經(jīng)典思想,就字面意義而言,太極拳“內三合”之“心與意合”的“心”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古代經(jīng)典拳譜所說的“神內斂”之“心”,古人又稱為“先天”、“真意”、“元神”,這“神內斂”是從初學太極拳開始就必須要遵循的但又必須由淺入深提高的,具體就是要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里所說的“澄心息慮,心無所思、意無所感”,漸漸達到“心中不知”,也就是動作不假思索,這與古代道、佛氣功修煉等等養(yǎng)生法以及現(xiàn)代高級的瑜伽、催眠等等健身法對于精神狀態(tài)的要求是不謀而合的,也是孫祿堂先生所謂“拳即道”的重要內容。達到“心中不知”的“澄心息慮,心無所思、意無所感”那就是太極拳古代經(jīng)典拳譜“勢勢揆心須用意”的“用意”對于太極拳鍛煉達到高層次之人的概念。這種“意”就是古人所謂的“真意”、“先天”、“元神”。
此處“心”的另一個含義則是指,要保持專注而集中的意識,這對于初學者而言是尤為重要的一點。如果進行具體的解釋的話就是要保證自己能夠有意識地進行動作,同時還要保證能夠專心地記憶、體驗、檢查、糾正等等,這就是“勢勢揆心須用意”中的“用意”對于初學者的解釋。這種“意”層次較低,與現(xiàn)代的所謂“意識”是相同,但是這種意同樣必須在一定程度的“神內斂”也就是“用真意”前提下的“用意”,能夠幫助學者盡快建立條件反射,使得動作時可以不假思索,也就是促成“神內斂”由淺入深達到“心中不知”。
太極拳“內三合”的“意”用現(xiàn)代語言表述,應該認為就是神經(jīng)活動,古人認為“意”為“心”的驅使,古代沒有神經(jīng)活動這一類的詞匯,但自古以來的人都是有神經(jīng)活動的概念,這神經(jīng)活動的概念古人就是由“意”來表示的。那么,所謂“心與意合”,那就是太極拳的初學階段必須在一定情緒安靜、心不外騖前提下專心一意地有意識地練拳,漸漸達到可以動作不假思索,終達到“澄心息慮,心無所思、意無所感”、“心中不知”,完全在“神內斂”精神狀態(tài)下無意識地練拳與用拳。太極拳學練如果違背這樣的“心與意合”就必然是錯誤的。所以,太極拳“內三合”的“心與意合”是必須這樣來理解的。其實,許多拳種的高層次鍛煉都是遵循這樣概念“心與意合”的。
(2)太極拳“內三合”之“意與氣合”
太極拳“內三合”之中要求的“意與氣合”含義就比較復雜了,因為對于有“氣”有著的比較復雜的概念。不過太極拳中的“氣”相較于其他拳術而言,可以同樣解釋為呼吸之“氣”,又或者可以指一種傳遞性的肌肉反應。
古人早就認識到呼吸對于武術動作與勁力發(fā)揮的重要,由于對于生理解剖知識的局限,古人以為呼吸之氣是可以在肢體肌肉里傳遞的。武術中的所謂“氣沉丹田”就是這樣提出來的;許多武術的排打抗擊打功夫的成功與否與呼吸都是有重大密切關系的,會感到體內有某種流動的感覺填充到了抗擊打的肢體;太極拳勁力的傳遞也會使人感到有流動感覺的發(fā)生,這種流動的感覺也被稱為“氣”,當然,這種流動的感覺不是呼吸之氣。今天認識這“意與氣合”的“氣”,還應該是這兩個概念。那么,所謂的“意與氣合”就是太極拳的動作,包括發(fā)勁動作,必須與呼吸自然地協(xié)調配合,同時必須由于上下相隨的傳遞感覺所引起。太極拳鍛煉如果不是這樣,既沒有自然地與呼吸配合,動作又不是抽絲般上下相隨由下而上發(fā)生的,那么,要么就是不合格的,要么就是錯誤的。所以,太極拳“內三合”的“意與氣合”也是只能這樣理解的。
(3)太極拳“內三合”之“氣與力合”
太極拳“內三合”之“氣與力合”的“力”當然就是人體內力,太極拳古代經(jīng)典拳譜有稱為“力”的,也有稱為“勁”的,《楊氏老譜》則將太極拳特點的人體傳遞性內力專門稱為“勁”,而將一般武術非傳遞性的人體內力稱為“力”。但這僅僅是一家之言,是屬于狹義的。所以,連楊澄甫先生也既說“內勁”,同時也將得到“內勁”稱為“長力”。
所以,對于太極拳的“內三合”而言,仍然稱為“力”,或者改稱為“勁”都是可以的。那么,所謂的“氣與力合”就是太極拳的內勁必須既與呼吸協(xié)調配合,又必須是由于肌肉的傳遞性感覺所引起的。當然,與呼吸的配合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有的人所別出心裁提出的人為的刻板的。太極拳鍛煉是必須遵循這樣要領的,因此,太極拳的“氣與力合”也是必須這樣理解的。
(4)太極拳“內三合”的要點
對于太極拳的“內三合”,尤其首先要重視的就是“心與意合”。
“心與意合”的重點就是太極拳無論初學還是到了爐火純青的上乘階段,都是必須不同程度的“神內斂”,可以說“神內斂”是太極拳無論武術還是健身效果的精神源泉。這無疑是可以由現(xiàn)代科學來解釋與支持的。具體地說,初學者練拳必須專心地有意識引起神經(jīng)活動,到了熟練后就必須漸漸達到由精神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的神經(jīng)中樞支配神經(jīng)活動。現(xiàn)代太極拳界某些人既認為“意”是“意識”,又牽強附會地將“用意”神秘化,說運用意識會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這純粹是唯心主義的胡說八道。有些名家將“用意不用力”片面狹窄地理解為太極拳始終要有意識地練拳也是十分錯誤的。
“意與氣合”的重點則在于重視引起肌體活動的原因是什么,太極拳中必須保證是由頭腦中意念的活動對于呼吸的管理與控制,以及它對于由下而上之上下相隨的肢體活動的帶動。如果動作的起因不是如此的話,那就沒有做出合格的太極拳的動作。
“氣與力合”的重點則是勁力的發(fā)生與使用無論是四兩之力還是如放箭之發(fā)勁,必須注意配合呼吸與是由上下相隨由下而上的肢體活動所引起,不然就不是合格的內勁,甚至不是太極拳的內勁。這就是說內勁是不可能僅僅憑意念在體內流來流去的,也是不可能保存儲存的,內勁是與太極拳特殊的神經(jīng)活動與呼吸有關的、完全是物體運動所發(fā)生結果的物理現(xiàn)象,內勁與道家氣功的生理性的“氣”完全是兩回事。不要異想天開能夠憑冥想發(fā)出內勁來,內勁還是要老老實實進行刻苦的肢體鍛煉比如抖桿等等而培養(yǎng)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