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有很多的規(guī)則與要領,想要學好用好太極拳,對于這些理論的掌握與運用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借力打力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在技擊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借力打力的原則,再通過太極拳進行實踐學習吧。
“借力打力”原則是太極拳技擊技法的重要原則,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則,有人把,“借力打力”原則理解為“化力打力”是錯誤的。
化力打力是一個比較普遍的拳術使用方法,但是它與太極拳的原則是完全不一致的?;Υ蛄粗富饬藙e人的攻擊力量,然后以自己的力量對對方進行打擊,這不是太極拳的要求。借力打力與化力打力是完全不同的原則,決不能將他們進行混肴。
其一,“化力打力”是兩個過程,即化了再打
化力打力是先進行化解對方的攻擊力的步驟,再自己進行相應的攻擊,是需要進行兩個步驟的過程。而化力打力則是一個整體性的過程,這源自于太極拳的思想與運用,。從思想上講,太極拳就是要使陰陽協(xié)調,使之化而為一。
在技擊上,大極拳理把對立雙方看做是兩個獨立的太極體。要求在意識上做到“彼此之力不混合”“你是你,我是我”,對方用力打來,我只是在保持自身太極體完整的前提下迎接對方,也就是;意在阻止對方改變我大極體狀態(tài)或對我太極體進行損害的企圖,僅僅使對方之力作用于太極體表層而不能傷內.所謂“無凸凹處”,更因為我太極體是運動的,對方的力就如同打在飛轉的車輪上,即所謂“動似輪行”,那么,打來的力越大。其自損程度越嚴重。
其二,“化力打力”具有主動打擊對方的意思
化力打力終目標還是對對方進行攻擊,造成對方的損傷。借力打力卻不是這樣的,太極拳追求的是并不是攻擊與傷人,它是一種重心主要放在防御上的武術,追求不是傷人,而是自己在運動中不被對方改變。借力打力即將對方的力在還給對方,而不是以自己進行傷害。
真正的太極拳永遠不打人。它不欺弱,也從不畏強暴,現(xiàn)在有些人在推手中一心想推人,先將意“埋”于腰或足,對方推來,就用腰或足化解對方之力,然后用力推擊對方空虛之處,這一方法盡管有效,但無異于笨漢爭斗,是與太極拳“借力打力”原則相違背的,正如拳論所云:“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武式太極拳興起于清咸豐年間,始祖武禹襄及其傳人李亦、李啟軒昆仲均系望族儒生,至第三世郝為真始廣傳于世,故舊時多稱之為“郝架”、“郝派太極拳”;又因其拳勢強調虛實開合,民間習稱“開合架”或“開合太極拳”。解放后多稱“武式太極拳”。海外為了在譯音上有別于吳式太極拳,多譯成“武式太極拳”。
武氏自明初從山西移民至直隸省廣平府永年縣,到武禹襄已是第七代,為永年四大望族之一。禹襄兄弟三人,學兼文武、瞻材亮跡,并聲于世,世稱“三武”。約道光十余年間永年南關人楊露蟬(名福魁,楊式太極拳始祖)返里授拳,禹襄與之友好,得以知其拳技梗概。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出師北征,禹襄從拳師陳清平問技,深得奧妙。其兄澄清獲清初山西人王宗岳《太極拳譜》,轉贈禹襄。禹襄返里后,遠法王宗岳,近師陳清平,以儒家學說為指導,參以兵家奇正虛實之道,醫(yī)家經絡氣血之說,養(yǎng)生家吐納導引之功,技擊家蓄發(fā)提放之巧,經多年專心研習,并多與力大精武藝者相搏,以驗技巧,故其術尤為精到。武禹襄還根據(jù)拳理創(chuàng)編了一套融技擊、健身、養(yǎng)性為一體的拳勢和刀、桿鍛煉套路,把推手演化為進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拳風自然洗練,外則柔活淵懿,內則堅勁雄直,含陽剛于陰柔之中,雄奇于淡遠之內,形成了“簡潔縝密,術法分明,古樸典雅,端莊灑脫”的獨特風格。
郝和,字為真,永年人。因家道貧寒,在糧店傭工,膂力倍人,能左右手各平舉百余斤重之糧袋,從李亦習太極拳,專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武、李二公所著拳論言簡意賅,非言傳身演不能窮其精妙,獨為真能傳其竅要,深得亦公垂青,視為衣缽傳人。武派太極拳遂廣傳于冀、魯、豫等地,武禹襄所創(chuàng)學派至此才得以弘揚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