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武術之一,吸引了很多的學習者,因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太極拳中力與技應該如何進行練習。了解太極拳的力與技,對于我們結合太極拳進行的學習過程有著很大的幫助。
太極拳之力
武術界有句謗語:“一力降服十會。”一切搏擊運動,都離不開力的訓練與運用,沒有一定的力做后盾,其他一切技法都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的一種拳種,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太極拳習練者不可輕視之。
1、正確認識太極拳之力
太極拳之力與一般的力不同,在太極拳中一般被稱為太極勁。很多人在練習太極拳時根據用意不用力就認為太極拳是完全不需要力的,卻忽略了太極拳中對于勁的要求。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下太極之力吧。
2、太極拳之力的形式
太極拳之力有四種主要表現形式
其一、定力
太極拳講究后發(fā)制人,既然是后發(fā)制人,顧名思義,就是等對方率先攻擊,我接招反制還擊。此順勢而為,見招拆招,變被動為主動的技擊技法,必以良好心理素質為后盾,即需要一種心神的定力。自古兩軍對全,膽量被視為克敵制勝之法寶,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明代軍事家戚繼光認為“大藝更高”,他曾說:“臨敵之時,若使仍是照前從容酬應,如教場內比試一般,不必十分武藝,只學的三分亦可無敵。”膽小則怯,怯側慌亂,慌則無力,亂則無章,必敗無疑。
其二、柔性力
要運用好柔性力,不僅要注意強化柔性力的訓練,用科學的方法,去僵入柔,去拙而活,以致外柔內剛,連綿不斷,還要掌握好技法與時機,使其恰到好處,方見奇效。柔與剛,既對立又統一,相生相克,互相轉換。
其三、螺旋力
陳式太極拳技法,講究纏繞折疊,攻防進退皆不離螺旋,身體內外均在螺旋,通過螺旋,強身健體,增強肌肉筋骨的靈活性、柔韌性及彈性;利用螺旋,破招化打,克敵制勝,威力大增。
其四、爆發(fā)力
短促有力的爆發(fā),由內到外,渾然天成,形神意氣,自然凝聚,全身能量,瞬間迸發(fā),匪夷所思,令人生畏。
3、太極拳之力的訓練。
既然太極拳之力與其他力明顯不同,那么太極拳之力的訓練方式也必然有別于其他力的訓練。太極拳歷經數百年的傳承與發(fā)展,在太極拳家們的不懈探索與錘煉中,不斷得以完善與升華,其訓練方法也隨之得到改善與充實,形成了比較系統、科學、有效的訓練模式。綜覽觀之,各太極拳流派、各太極大師在力的訓練方式上雖形態(tài)各異,但殊途同歸。這些訓練方式與方法,按照身體的內外側重上可劃分為神意訓練,內氣訓練、肢體訓練。按照力的訓練手段可以劃分為空手訓練、器物訓練等等。力的訓練在太極拳技藝訓練中占有重要位置,習練者不可輕視之,否則,即便能長期堅持演練太極拳,但終也難有大成。
太極拳之技
太極拳拳理深奧,拳法精妙,演練形式獨特,觀其形態(tài),行云流水,柔軟飄逸,極具美感,她是動與靜的統一,是柔與剛的融合,同時,她又蘊含著攻與防的轉換,仁與兇的拿捏。太極拳是武術的一個門派,是一種高深的內家功夫,不是體操與舞蹈,不能與其混為一談。既然是武術,技擊意識與技擊技法就是其靈魂。習練太極拳,如果舍其技而重其形,無異于本末倒置。
1、太極拳技法的核心
太極拳技法千變萬化,訓練手段各式各樣,涉獵理論廣泛,以致許多習練者繞路尋真,枉費功夫。那么,何為太極拳技法的核心呢?為了讓弟子把握精要,少走彎路,恩師陳小旺曾教誨道:“練習太極拳,首先要從它的要點入手,所謂萬法歸一。太極拳的拳法千變萬化,但其運動規(guī)律只有一個,就是圍繞丹田的運動,丹田就是這個運動規(guī)律的核心。丹田核心的形成,要靠全身各個部位的協調配合,核心形成后,又反過來引領帶動全身。”“我們練拳,重要的不是熟悉套路,而是要把運動規(guī)律建立在身上,有人擔心我們的武術事業(yè)會每況愈下,一個師父留一手絕技,越傳越少,這是非常悲觀的想法,其實是沒有根據的,一手絕招,甚至一個套路的失傳,不是真正地失傳,只要練功的方法,練功的火候,建立運動規(guī)律的方法不失傳,就不會真的失傳,如果套路都在,拳、槍、刀、劍什么套路都會,可是內在的運動規(guī)律沒有了,那是真的失傳了。”
自己周身上下成為一家,讓身體形成以丹田為中心、上下協調、節(jié)節(jié)貫串的運動體系,使之無懈怠之處,無偏頗之處,無僵拙之處,運化靈便,剛柔相濟,急緩有度,收發(fā)自如,從而達到靜如山岳,動如江河,柔若無骨,剛若雷霆的神妙境界。而要形成以丹田為中心,周身一家的運動體系,其腰腿是關鍵,正如武禹襄在《十三總勢說略》中所云:“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2、太極拳技法的訓練。
太極拳技法多種多樣,諸如套路,推手,內功等諸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獨特要求,從技法訓練的角度來說,不同的技法其訓練的方式自然也各不相同。并且,太極拳拳師師承不同,感悟不同,風格不同,也會形成某些技法的訓練差異,但從總的來說,有些訓練是共同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是樁功訓練
樁功訓練,對有效提高太極拳訓練水平,益處頗多。
1、扎根筑基,穩(wěn)定重心
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后發(fā)制人,因此,自身重心的穩(wěn)定性顯得異常重要。重心不穩(wěn),腳下無根,難獲取勝機會。而要想具有扎實的下盤功夫,樁功訓練必不可少。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樁功訓練,可使腿部力量顯著增長,并不斷增強下盤的柔韌性,穩(wěn)定性以及耐受力,逐步達到運轉靈活、隨遇平衡,落地生根之程度,為運動中保持自身的平衡穩(wěn)定,奠定堅實的基礎,惟有此,方可擁有取勝之保障。
2、排除雜念,穩(wěn)定心神
人們的心中,往往會裝著很多的思緒,很難真正的保持心神的寧靜,但是在太極拳的學習中就需要我們能夠排除心中的雜念,集中精神進行練習,那么應該如何練習呢?樁功是一個很不錯的鍛煉方式,能幫我們收心定神。
3、舒緩自然,利于松柔
太極拳運動,從總體上來說,要求松、柔,緩,舒。由于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形成了一種僵硬之力,因此,初習太極拳者,皆感自身僵硬、笨拙,毫無柔美之感,更難以掌握太極拳“剛柔相濟,以柔克剛”之精要。而在樁功訓練中,要求精神高度放松、肢體張弛有度,肢體運動松柔緩慢,因此,對肢體的松柔訓練,大有裨益,有助于太極拳習練者,盡快完成由僵硬到松柔的轉換。
4、控制氣息,養(yǎng)生增功
呼吸,乃人先天自然之能。然而,功法中的呼吸,與平時之呼吸是有根本區(qū)別的,日常之自然呼吸,乃生存之常態(tài),練功之呼吸,是為養(yǎng)生與增功,兩者目的不同,方法各異,效果也大不相同。樁功中的呼吸,擁有特定的方法,許多功法中,對呼吸的要求是以意領氣,呼吸均勻、細長。常加練習,可有效提高自身氣息的控制能力,加大肺活量,保健養(yǎng)生,增強功力。
二是纏絲訓練
螺旋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的核心,陳鑫曾說“太極拳纏法也,不懂纏,即不明拳”:陳式太極拳的纏法,從基本運動規(guī)律上劃分有兩種:即順纏、逆纏;從纏法的內外要求上來劃分,也有兩種:即內纏絲與外纏絲。但不管如何劃分,各種纏絲都是對立統一的,不能顧此失彼。
三是步法訓練
拳家說:“步不快則拳慢,步不活則拳亂。”步法在對抗技擊中異常重要,沒有步法的調整與配合,就很難施展靈活多變的技擊技法,歷代武術家對步法的訓練都極為重視,并被視為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因此,步法的訓練方式與訓練內容,也被當做秘不示人的技術要領,不肯輕易傳人,因而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之說。太極拳的步法訓練有多種形式,主要包含進、退、跨,蓋、插、繞等等,目的是為了增強下盤的靈活性,以及上下配合的協調性。
四是單式訓練
太極拳單式訓練的方法,從性質上來分,可分為柔練法與剛練法;從單式訓練的部位上來分,可分為腳、腿,膝、臀、拳,掌、肘,肩等等;從單式訓練的招法特點上來分,可分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每種招法,都有多種訓練方法,僅以靠法為例,靠法復雜多變,身體上中下三盤,皆可使用。比較常見的有腿靠、膝靠、胯靠,胸靠、背靠、肩靠、頭靠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再進行細化訓練,比如膝靠,又可以分為前靠、側靠,里靠、外靠等多種。
結合上面的內容,我們能夠了解太極拳的力與技應該如何進行相應的學習,但是要注意的是我們不僅要對這兩個方面加以學習,還要將它們結合到一起進行學習,共同進步,才能提高我們的太極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