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歡練太極,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也加入到太極的行列。練太極不僅可以修身養(yǎng)性,而且可以鍛煉身體,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和式太極拳是一派受較多人歡迎的太極流派。今天,小編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和式太極拳的五個練習要點吧。
和式太極拳的五個練習要點
1.“低架子”與“內(nèi)功”
決定和式太極拳練功的好壞,取決于他自身練和式太極拳的內(nèi)功氣息。
而很多和式太極拳愛好者誤認為架子蹲得低是和式太極拳的高層功夫,其實不然。蹲得太低就很難保證膝蓋不過腳尖,這不利于對膝關(guān)節(jié)的保護。
一些拳友因為練所謂“低架”而對膝蓋造成了嚴重的損傷,有些人甚至上樓梯都很困難。由于練法錯誤而造成的膝關(guān)節(jié)損傷,這是和式太極拳界的悲哀。“低架子”之說,是當今和式太極拳界為嚴重的誤區(qū)。
2.妄動、亂搖亂晃與“中正安舒”
如上面所說的,練和式太極拳要“中正安舒”。
“中正安舒”表現(xiàn)為內(nèi)在心、神、意、氣的安舒,外形軀干肢體上的中正。但有不少習練者不懂此理。
為了顯示自己腰胯靈活而做一些大幅度的、過于夸張的搖晃搖擺動作,太極術(shù)語稱之為“妄動”,過量的扭擺自己的軀干與肢體,非但練不出太極功夫,而且有悖人體正常的生理規(guī)律,練不出太極功夫事小,練壞了腰腿事大。
練習理法(即拳理及練法)的正確與否,學者不可不察。
3.“腳趾抓地”與“全身放松”
在練習和式太極拳的時候,還需要全身心的放松,然后在用力的時候,不能僵硬。
這是和式太極拳廣為人知的基本法則。“全身放松”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腰腿部的放松。
“腳趾抓地”的說法有悖于“全身放松”這一“太極憲法”,迷信者錯誤的認為十個腳趾緊緊的抓住地面就以為自己站的很穩(wěn)牢,此大錯也。
腳趾越是緊緊的抓住地,腿部越是堅硬有力,越違法了放松法則,用指頭輕輕一撥便會站立不穩(wěn)。原因很簡單,腳趾一抓地,腿部便有硬力,從腳硬到大腿根,腰腿硬邦邦,怎能不敗下陣來。
值得強調(diào)的是:和式太極拳的下盤功夫不是死死的扎在地上不動,不然和式太極拳為什么還有步法練習呢,進步、倒步等等。
和式太極拳的步法是非常靈活善變的,正所謂“步隨身換,身隨步走”是也。而不是簡單的兩腿死死的站扎地上不動,誤認為步子開的大是高功夫,誤認為架勢蹲的低是高功夫,這些都是誤區(qū)。
腿腳不使力,對方使不上力才是和式太極拳的高妙境界。這需要和式太極拳的“內(nèi)功”。
4.“借力打力”與“主動自發(fā)力”
很多不練拳的朋友都知道和式太極拳是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拳術(shù)。而為什么許多拳友們歷經(jīng)三年五載、十年八年做不到這些呢,原因很簡單,方法不對。
和式太極拳是被動、放松的拳種。不是主動出力打人,不是主動擒拿、摔打?qū)Ψ?。不是我要出力把對方打傷、打殘?/p>
太極古拳論中說“彼不動,己不動;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看的出來,和式太極拳是被動,借力的拳術(shù),即根據(jù)對方的客觀實際做出一定的還擊。旨在保護自己的同時破壞對方的平衡。
所以和式太極拳是“四兩撥千斤”,而不是“先下手為強;大力打小力”,不是自己主動發(fā)個什么力去打人,是借力,借對方的力。
5.擒拿、摔跤與“太極勁”
傳統(tǒng)和式太極拳的練功法則是: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練身不練招。
練理不練力。“理”就是和式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力”指的是練習肌肉堅硬力,此種練法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所以為和式太極拳家所不取。
練本不練標。“本”是指本源、根源,即心、神、意、氣,也就是常說的“內(nèi)功”。
“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方法。和式太極拳是內(nèi)功拳,內(nèi)外兼修,以練內(nèi)培元為主。切忌刻意、怒氣、勞心、傷神。
練身不練招。練“身”就是整體的內(nèi)功,“招”則是招法,例如擒拿與摔法。學“死招”是和式太極拳的忌諱。
“死招”不能活變,所以為和式太極拳所不取。和式太極拳更為強調(diào)的是“漸悟懂勁”。“懂勁”后可運用自如,一招變?nèi)f招。
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和式太極拳主要是訓練自身的整體內(nèi)功,在應(yīng)用時則根據(jù)客觀形勢,舍己從人,隨機應(yīng)變,并不拘泥于具體的一招一式。
內(nèi)氣充實了,全身猶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yīng),挨著何處何處擊發(fā)。而不是主動用個什么擒拿、或者給人使個絆子,這有悖和式太極拳“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以靜制動,引進落空,后發(fā)先至”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