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1央視健康之路:錢會南講中醫(yī)對氣血認識
民??叼B(yǎng)生 > 養(yǎng)生節(jié)目 > 央視健康之路
圖文作者:淮安三九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責編:葛宇
發(fā)表時間:2015-06-11 13:47氣息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中醫(yī)養(yǎng)生中,對于氣和血又有怎么樣的認識和見地呢?接下來就請我們的錢會南專家來給我們講講中醫(yī)對氣和血的認識吧!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中醫(yī)對氣和血的認識
在中醫(yī)中認為,氣和血是相輔相成的,七式血液的動力,血是氣息的載體。
氣以推動、溫熙為主,血以營養(yǎng)、滋潤為主,所以血到之處,氣一定到,氣到之處,血未必隨。氣和血無論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資生,互相影響的。
(1)氣能生血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而促進精化為血,則以氣為動力。氣盛,則化血功能自強而血充;氣虛,則化血的功能自弱而血虧。
如果你不重視氣虛的現(xiàn)象,那么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病情加重。
所以,氣虛??蛇M一步導致血虛,證見面色不華,心悸氣短,頭暈乏力等氣血兩虛的病證。在臨床用藥時,依據(jù)“氣能生血”,常在補血藥中,配以益氣之品。
故《醫(yī)宗必讀》說:“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并需,而養(yǎng)陽在滋陰之上。”
《溫病條辨》說:“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景岳全書》則說:“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意思是說,在大失血情況下,更急需補氣,以恢復機體之功能,氣得生得固,血液才能漸生。
(2)氣能行血
在中醫(yī)里面認為,血液的運行主要是靠心氣的運動。
中醫(yī)認為,“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
清代唐容川《血證論》更直截地說:“運血者即是氣”。如果氣的功能障礙,氣滯或氣虛,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導致血瘀。
所以臨床上在治療血瘀證時,常在活血化瘀藥中加入行氣導滯之品,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如果因氣虛而導致血瘀之證,治療時則必須以補氣為主,再配以活血化瘀的藥物。
(3)氣能攝血
中醫(yī)認為,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而不致溢出脈外,是由于脾氣的統(tǒng)攝作用。
所謂攝血,是指氣(具體指脾氣)對血液的統(tǒng)攝作用。如果脾氣虛弱,失去對血液的統(tǒng)攝作用,往往導致各種出血證(如衄血、便血、紫斑等),中醫(yī)稱為“氣不攝血”或“脾不統(tǒng)血”。
治療須用補脾益氣的方法,恢復其統(tǒng)攝血液的功能,方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4)血為氣母
中醫(yī)所說的“血為氣母”有兩種意思:一是指氣存于血液之中而行血,即血以載氣;一是指氣的化生以血為物質基礎。
氣能行血,血能載氣,氣存在于血液之中。如《內經》所說:“營行脈中”,此“營”是指營氣,營氣是存在血中的氣。衛(wèi)氣雖運行于脈外,但亦需要津液來運載。
《內經》說:“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血證論》亦說:“守氣者即是血”,意思是說氣不能離開血而存在。若氣不附于血中,則將飄浮而無根。
氣存血中,血以載氣的同時,血不斷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物質基礎,使其持續(xù)得到補充,所以氣不能離開血和津液而存在。
總之,氣與血的關系為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母。
本期嘉賓介紹
錢會南
女,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導,中醫(yī)體質與生殖醫(y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領域:中醫(yī)五臟藏神理論及應用研究、體質與疾病相關性研究。
2003年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科技進步一等獎《臟腑與神志關系的基礎研究》的主要參加完成者; 2003年中華中醫(yī)藥科技三等獎《中醫(yī)體質學說研究》主要參加完成者; 2005年獲中華中醫(yī)藥科技三等獎《臟腑與神志關系的基礎研究》主要參加完成者。2006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醫(yī)體質分類方法及其標準建立的研究》主要參加完成者 2006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中醫(y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及其方法學體系建立的研究》主要參加完成者。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健康之路視頻推薦
焦點收藏
編輯推薦
您還可能喜歡
蘇ICP備15060253號-6 Copyright © 2010- m.rwfnyxtm.cn 江蘇民??悼萍脊煞萦邢薰? 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