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動手”體現(xiàn)了“由腳而腿而腰”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視本末》這一節(jié)是這樣陳述“不動手”這句話的:“楊師澄甫之分釋太極拳諸要點如下:

  每于練功架或打手時之講解曰: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且戒之日: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引拳論日: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又曰:其根在腳,發(fā)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謂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這段話清楚地說明所謂“練太極拳者不動手”,換言之就是“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或者是“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

  古代太極拳經(jīng)典中“由腳而腿而腰”這段活指的是身上“如練一氣”的傳遞過程,這種“氣”,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多次提到,就是太極拳所有動作發(fā)生的直接原因,實質(zhì)就是人體中傳遞性的力量,現(xiàn)代運動力學(xué)稱之為“動量傳遞”。

  在地球上,這種傳遞性的力量總是必須在腰脊等“相向運動”的作用下始發(fā)于人體的下支撐,對于站立的人而言,下支撐就是腳。

  所以,古代太極拳經(jīng)稱這種“氣”是“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既然這種“氣”是這樣的發(fā)生與傳遞,太極拳的動作又是由這種“氣”所引起的。

  因而,太極拳的動作也是“由腳而腿而腰”如此發(fā)生與延伸的。這樣來理解“不動手”,就可以明白楊澄甫先生所說的“不動手”指的是在動態(tài)中所呈現(xiàn)的“不動手”,就是說這“手”既是在運動的,但又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帶動的,是腳之動所催動的,是腳之動的延伸。

  這“手”就有點像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所比喻的行駛中的火車中被火車頭帶動的末節(jié)車廂,或者像裝載于行駛中的汽車上的貨物,末節(jié)車廂和貨物本身都沒有動,但又都是在運動的。

  真正做到太極拳譜中所說的“由腳而腿而腰”了,就應(yīng)該體會到手的任何動作都是腳動作如“抽絲”一樣的延伸,有點像會踏自行車的人體會到手控制車把手,可其實是腳作用產(chǎn)生這樣的情況。

  手的動作只有這樣才是太極拳的動作。這就是說:“不動手”包含著“由腳而腿而腰”與“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然而,對于“由腳而腿而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很多人僅僅是將“由腳而腿而腰”這句話理解為腳是人體的下支撐而已。就像不會騎自行車的人以為手控制車把手與腳是沒有關(guān)系的,根本沒有理會到手不能主動(即自動)。

  雖然練太極拳的很多人都講“由腳而腿而腰”這句話,其實其中也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手不能主動。這樣的意識學(xué)練太極拳就等于是穿著防水服下水去達(dá)到洗澡的目的一樣,因而對于太極拳無論是學(xué)練還是研究都是錯誤的。

  二、“不動手”包含著“雖動猶靜”

  由上述分析可以體會到“不動手”還包含和體現(xiàn)了“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意。

  這是因為太極拳的“氣”是在“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等的作用下,在腰的主宰下而由腳開始傳遞到手的,手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腳開始傳遞上來的。

  這就像行駛中火車的末節(jié)車廂之動必然是末節(jié)之前所有車廂之動所傳遞過去引起的,而且行駛中火車的任何一節(jié)車廂之動也必然是整列火車之動的結(jié)果,所以火車是“一動無有不動”的。

  然而整列火車其實自己是不會動的,所以火車又是沒有一處不靜的,或者說是“一靜無有不靜”。

  而太極拳由于全身之動都是“氣”的作用所引起的,無論是手還是其它任何一處的一動,也必然是全身之動的結(jié)果,就空間位置而言,太極拳的練與用,全身各處任何時候都是沒有不動的,是拳經(jīng)所說的始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的。

  然而被“氣”所作用動的全身各部位本身又都是始終不主動的,是拳經(jīng)所說的始終“神舒體靜”的;所以太極拳也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

  太極拳還有另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無論練或用,從俯視的角度看,大臂與胸部的夾角幾乎是不變的,肘部是始終不向后越過兩肩之連線的。

  而手往往反映為不是與身體的相對位置沒有改變,就是與原來的位置沒有改變;而手與人接觸則似乎是完全被動的,套路在任何時候也反映著這樣的情況,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武術(shù)相比較絕無儀有之沾粘連隨的特征。

  這也反映了太極拳的動中存在著不動,動中存在著靜,或者稱為“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十三勢歌》則稱其為“示神奇”的“動猶靜”,古代太極拳經(jīng)典又稱之為“靜如山岳,動若江河”。

  這種“動猶靜”可以說是太極拳深邃、精髓、抽象的概括。古代太極拳經(jīng)典中的許多闡述其實都包含著“動猶靜”,那些是“動猶靜”的具體化;而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其實就是這諸多“動猶靜”之意更直門的表述。

  太極拳界中有的人把“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理解為“一動俱動,一靜俱靜”,這是由于疏忽了辯證思維而拘泥于字面的錯誤理解。

  現(xiàn)代太極拳界又有人把“不動手”絕對地理解為是手的姿勢不變,這種理解顯然是與“手必要相隨”背道而馳的,且與人交手而手的姿勢不變是違反武術(shù)常識的,因而明顯是錯誤的。

  現(xiàn)代太極拳界又有人把“不動手”理解為“外不動內(nèi)動”,然而,“內(nèi)外相合”是楊澄甫先生所指出的太極拳的根本要領(lǐng)之一,“外不動內(nèi)動”顯然是違背“內(nèi)外相合”的。

  而從“內(nèi)外相合”來看,?外不動內(nèi)動”不是違背了“手必要相隨”,就是違背了“手不可自動”,所以,這種理解也是錯誤的。

  太極拳鍛煉隨著功夫的提高,轉(zhuǎn)胯、含胸、拔背等軀體動作會越來越小,別人很難觀察清楚;葉大密先生也指出太極拳存在著“腳動身不動”與“身動手不動”,但這“動”與“不動”都是相對地辯證而言的。

  比如雖然外觀上必須“腳動身不動”,如此才能“邁步如貓行”,然而,這“動”之腳又必須是外觀上似乎“不動”之腰胯主宰下另一“不動”之腳的“動”的延伸和所催動的。

  所以,這“身”實際上還是在“動”的,這“動”之腳絕不是自動的。太極拳中動態(tài)明顯之“手”卻“不動手”正體現(xiàn)了“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動猶靜”。

營養(yǎng)價值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
西洋參的功效與作用
西洋參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參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麥茶的功效與作用
大麥茶的功效與作用
大麥茶是中國、日本、韓國等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傳統(tǒng)清...
金桔的功效與作用
金桔的功效與作用
金桔從個頭上算有大、小之分,從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鐵皮楓斗的功效與作用
鐵皮楓斗的功效與作用
鐵皮楓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藥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
大家對于花椒應(yīng)該都比較熟悉,因為它是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
花椒的功效與作用
大家對于花椒應(yīng)該都比較熟悉,因為它是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

太極拳精選

簡述陳氏太極拳練習(xí)入門要求

簡述陳氏太極拳練習(xí)入門要求

說到太極拳流派,我們不得不提到陳氏太極拳,陳氏太...
論慢練太極拳是為了擊打更快

論慢練太極拳是為了擊打更快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shù)的瑰寶,練習(xí)太極拳要掌握一定...
透視太極拳與兵法之間的關(guān)系

透視太極拳與兵法之間的關(guān)系

太極拳的特點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氣、神是打太極拳...
論怎樣提高太極拳的技擊水平

論怎樣提高太極拳的技擊水平

眾所周知,太極拳的好處是強(qiáng)身健體,但是您了解八極...
闡述練太極拳先天推手的含義

闡述練太極拳先天推手的含義

太極拳與未來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練太極拳的好處是強(qiáng)...
返回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