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動手”體現(xiàn)了“由腳而腿而腰”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視本末》這一節(jié)是這樣陳述“不動手”這句話的:“楊師澄甫之分釋太極拳諸要點如下:
每于練功架或打手時之講解曰: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且戒之日: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引拳論日: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又曰:其根在腳,發(fā)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謂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這段話清楚地說明所謂“練太極拳者不動手”,換言之就是“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或者是“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
古代太極拳經(jīng)典中“由腳而腿而腰”這段活指的是身上“如練一氣”的傳遞過程,這種“氣”,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多次提到,就是太極拳所有動作發(fā)生的直接原因,實質(zhì)就是人體中傳遞性的力量,現(xiàn)代運動力學(xué)稱之為“動量傳遞”。
在地球上,這種傳遞性的力量總是必須在腰脊等“相向運動”的作用下始發(fā)于人體的下支撐,對于站立的人而言,下支撐就是腳。
所以,古代太極拳經(jīng)稱這種“氣”是“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既然這種“氣”是這樣的發(fā)生與傳遞,太極拳的動作又是由這種“氣”所引起的。
因而,太極拳的動作也是“由腳而腿而腰”如此發(fā)生與延伸的。這樣來理解“不動手”,就可以明白楊澄甫先生所說的“不動手”指的是在動態(tài)中所呈現(xiàn)的“不動手”,就是說這“手”既是在運動的,但又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帶動的,是腳之動所催動的,是腳之動的延伸。
這“手”就有點像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所比喻的行駛中的火車中被火車頭帶動的末節(jié)車廂,或者像裝載于行駛中的汽車上的貨物,末節(jié)車廂和貨物本身都沒有動,但又都是在運動的。
真正做到太極拳譜中所說的“由腳而腿而腰”了,就應(yīng)該體會到手的任何動作都是腳動作如“抽絲”一樣的延伸,有點像會踏自行車的人體會到手控制車把手,可其實是腳作用產(chǎn)生這樣的情況。
手的動作只有這樣才是太極拳的動作。這就是說:“不動手”包含著“由腳而腿而腰”與“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然而,對于“由腳而腿而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很多人僅僅是將“由腳而腿而腰”這句話理解為腳是人體的下支撐而已。就像不會騎自行車的人以為手控制車把手與腳是沒有關(guān)系的,根本沒有理會到手不能主動(即自動)。
雖然練太極拳的很多人都講“由腳而腿而腰”這句話,其實其中也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手不能主動。這樣的意識學(xué)練太極拳就等于是穿著防水服下水去達(dá)到洗澡的目的一樣,因而對于太極拳無論是學(xué)練還是研究都是錯誤的。
二、“不動手”包含著“雖動猶靜”
由上述分析可以體會到“不動手”還包含和體現(xiàn)了“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意。
這是因為太極拳的“氣”是在“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等的作用下,在腰的主宰下而由腳開始傳遞到手的,手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腳開始傳遞上來的。
這就像行駛中火車的末節(jié)車廂之動必然是末節(jié)之前所有車廂之動所傳遞過去引起的,而且行駛中火車的任何一節(jié)車廂之動也必然是整列火車之動的結(jié)果,所以火車是“一動無有不動”的。
然而整列火車其實自己是不會動的,所以火車又是沒有一處不靜的,或者說是“一靜無有不靜”。
而太極拳由于全身之動都是“氣”的作用所引起的,無論是手還是其它任何一處的一動,也必然是全身之動的結(jié)果,就空間位置而言,太極拳的練與用,全身各處任何時候都是沒有不動的,是拳經(jīng)所說的始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的。
然而被“氣”所作用動的全身各部位本身又都是始終不主動的,是拳經(jīng)所說的始終“神舒體靜”的;所以太極拳也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
太極拳還有另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無論練或用,從俯視的角度看,大臂與胸部的夾角幾乎是不變的,肘部是始終不向后越過兩肩之連線的。
而手往往反映為不是與身體的相對位置沒有改變,就是與原來的位置沒有改變;而手與人接觸則似乎是完全被動的,套路在任何時候也反映著這樣的情況,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武術(shù)相比較絕無儀有之沾粘連隨的特征。
這也反映了太極拳的動中存在著不動,動中存在著靜,或者稱為“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十三勢歌》則稱其為“示神奇”的“動猶靜”,古代太極拳經(jīng)典又稱之為“靜如山岳,動若江河”。
這種“動猶靜”可以說是太極拳深邃、精髓、抽象的概括。古代太極拳經(jīng)典中的許多闡述其實都包含著“動猶靜”,那些是“動猶靜”的具體化;而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其實就是這諸多“動猶靜”之意更直門的表述。
太極拳界中有的人把“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理解為“一動俱動,一靜俱靜”,這是由于疏忽了辯證思維而拘泥于字面的錯誤理解。
現(xiàn)代太極拳界又有人把“不動手”絕對地理解為是手的姿勢不變,這種理解顯然是與“手必要相隨”背道而馳的,且與人交手而手的姿勢不變是違反武術(shù)常識的,因而明顯是錯誤的。
現(xiàn)代太極拳界又有人把“不動手”理解為“外不動內(nèi)動”,然而,“內(nèi)外相合”是楊澄甫先生所指出的太極拳的根本要領(lǐng)之一,“外不動內(nèi)動”顯然是違背“內(nèi)外相合”的。
而從“內(nèi)外相合”來看,?外不動內(nèi)動”不是違背了“手必要相隨”,就是違背了“手不可自動”,所以,這種理解也是錯誤的。
太極拳鍛煉隨著功夫的提高,轉(zhuǎn)胯、含胸、拔背等軀體動作會越來越小,別人很難觀察清楚;葉大密先生也指出太極拳存在著“腳動身不動”與“身動手不動”,但這“動”與“不動”都是相對地辯證而言的。
比如雖然外觀上必須“腳動身不動”,如此才能“邁步如貓行”,然而,這“動”之腳又必須是外觀上似乎“不動”之腰胯主宰下另一“不動”之腳的“動”的延伸和所催動的。
所以,這“身”實際上還是在“動”的,這“動”之腳絕不是自動的。太極拳中動態(tài)明顯之“手”卻“不動手”正體現(xiàn)了“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動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