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太極拳的功效包括為重要的就是養(yǎng)生,所以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去練習太極拳,練習太極拳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時尚,太極拳的發(fā)展離不開它自身擁有的太極特點,我們都在為這種太極拳特點去傳承。
太極拳的養(yǎng)生作用,不夸張的說沒有人不知道的,正如這種作用越開越多的人學習。
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現(xiàn)在可以通過各種醫(yī)學儀器來檢測出健康指標。尤其是某些疾病的早期檢測,得以及時治療,這是現(xiàn)代先進醫(yī)學的成果。古代醫(yī)學則以目測來了解人的健康狀況。所謂四診八綱,黃帝內經(jīng)的望、聞、問、切的四診法,把“望”放在了第一位,所謂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謂之巧。古人用望診就能洞察病情的輕重緩急,這些我們從扁鵲治病中已早有耳聞,其神奇令人嘆服。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也可以反映出其健康狀況。有的人未老先衰,五十多歲的人已經(jīng)彎腰駝背,上上樓梯心跳加速氣喘吁吁。而有的人八十多歲了,還是那樣的精神。就像我的拳友王繼振,85歲了,還是步履輕盈,有些年輕人都不如他。他大的特點是牙好胃好眼睛好。而且他的骨節(jié)也特別堅硬,他曾讓幾個年輕人用拳頭猛擊他的手,結果反而年輕人直喊手痛,他卻絲毫無損。后來有人問他這是什么原因,他說很簡單。功夫是練出來的,而且要練在骨上。
在太極拳中的拳書中有一篇名十三勢行動心解的拳論,內容是比較的經(jīng)典的。但作者是誰還不清楚。
但根據(jù)《道藏精華》第二集之五“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卷二中有《太極拳十三勢行動心解》的篇章,可以推測,該文應屬張三豐祖師的原著。其中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其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這是告訴我們,太極拳是煉氣,也就是氣功的拳。“以心行氣”,是指以意導引呼吸之氣,使之氣沉丹田,也就是使丹田先天之氣運行于周身。“務令沉著”,我們解釋為行氣必須深著沉實,不可有一點點粗浮飄忽之意,這樣才能收斂入骨。“收斂入骨”是指氣行周身,斂氣如脊骨,凝為骨髓。人體骨質密度高了,有利于延年益壽。
怎樣才能做到收斂入骨呢?其實是有關“氣”的問題。按照中醫(yī)理論,指由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的交匯修煉而成。
例如我們用鼻吸收新鮮空氣,經(jīng)氣管入達肺,稱之為后天氣,這個后天氣在人體內進行氣體交換,即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氮(廢氣),然后氧氣經(jīng)由橫膈一直下于丹田,通過練功,使丹田之精液生暖,氣機鼓蕩。同時以意導氣由海底至尾閭,經(jīng)命門、夾脊,入上玉枕,進入大腦。腦為上丹田,諸陽之會,氣進火復凝成臟液,遂乃收斂入骨,繼之凝為骨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練精化氣,還精補腦,即道門丹功小周天的運行,接著再練成大周天的運行,所謂氣遍身軀不少滯,此乃太極拳的至高境界,更是延年益壽的基礎。陳微明將此注解為“以心行氣者,所謂意到氣亦到。意要沉著,則氣可收斂入骨,并非格外運氣也。氣收斂入骨工夫既久,則骨日沉重,內勁長矣。以氣運身者,所謂氣動身亦動。氣要順遂,則身能便利從心,故變動往來,無不從心所欲,毫無阻凝之處矣。”《十三勢行動心解》非常重要,學太極拳的人務必要認真揣摩。以后有機會我們再來討論這方面的體會。
大家都知道,練習太極拳大的特點其實就是能把自身的氣能收斂入骨,從而達到將骨堅髓充。
一般老年人多有骨質疏松的情況,經(jīng)不起一點點碰撞。去年冬天上海下大雪,我騎電動車外出辦事,因地面結冰輪子打滑,我甩出一米外倒地,起身發(fā)現(xiàn)竟然沒事。說明我的骨質堅硬,大概是練太極拳的關系吧。
《封神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說是暴君紂王,遇到一個老者和一個年輕人,只見老者雖已古稀之年,但精神矍爍,滿面紅光。而那位年輕人則顯得面黃肌瘦,一副未老先衰的樣子。紂王便問他的妖妃妲己這是何故。妲己說,老者雖已年高,但其骨質堅硬,骨髓極為充盈,是健康長壽的象征。而那個年輕人則骨質疏脆,骨髓稀少、枯薄,為短壽之相。紂王不信,令人將這一老一少敲骨驗髓,情況確如其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