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也可以說是心的練習,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有很多關于心的要求,比如說心靜就是練習太極拳的要點之一。很多的太極拳者都不能達到心靜的狀態(tài),依然心煩氣躁的去練習太極拳,這是不正確的。
太極拳的練習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只有掌握其中的要點知識才算掌握方法。
太極拳博大精深,由於學拳人的資質(zhì)、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理解的深淺、悟性有異,從學時間又長短不一,即使是同一位老師所教的學生,其拳架的姿勢、功夫的高低都不盡相同。
練太極拳有“心知”和“身知”階段,“心知”不等於“身知”,“身知”是指拳理在演練者身體上的具體體現(xiàn)。通過拳架及形體語言將太極拳的拳理內(nèi)涵全部表現(xiàn)出來。“心知”是“身知”的基礎與前提,只有通過“心知”才能達到“身知”,“身知”是對“心知”具體化的檢驗與印證,但多數(shù)人都是“心知身不知”,要使 “心知”逐步變?yōu)?ldquo;身知”,是每一位練太極拳人一輩子努力的方向與必走的途徑。“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極拳拳技水平的好評定標準。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很多的人都是模仿外形上的練習,達不到內(nèi)在這是很不可取的。
學拳人的一般規(guī)律是學生先模仿老師的動作示范,聽其講解初淺的理論知識,以後自己再學習一些太極拳的理論,通過平日的勤學苦練逐步掌握練拳的要領,盡量以自己身體的肢體語言去體現(xiàn)已學的理論,努力將其表現(xiàn)出來,但大多數(shù)人都是以主觀代替客觀,都自以為是,以為已將拳理體現(xiàn)在拳架中了,究竟體現(xiàn)了多少,是部分體現(xiàn)還是全部體現(xiàn),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已,無法了解自己,所以多數(shù)人都是長期停留“心知身不知階段”,每天在重復著錯誤。所以應當經(jīng)常請老師或拳友指正,逐步向“身知”前進。有條件的人也可以用攝像機為自己拍攝演練的拳架,然後自我糾正,再與好友們相互切磋,但關鍵還是要有明師的指點,否則不知錯在哪里,無從糾正,很可能還以錯為對。
另一種好方法是對著鏡子練習,自己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與錯誤,及時糾正,這也是練拳者從“心知”走向“身知”的途徑之一。我就是以楊澄甫老師晚年定型的拳照作為教材,從“心知”努力走向“身知”的。拳架的優(yōu)劣能如實地反映出練拳者“身知”程度,是真懂還是不太懂,是懂一部分還是全懂,一看拳架便知。
從楊澄甫老師《太極拳術》與《太極拳使用法》兩本著作中拳照的演變過程來看,充分說明了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認識規(guī)律,這是一個再認識再發(fā)展,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楊老師從“心知”走向“身知”的過程,對我們很有啟發(fā)。
在學習太極拳的理論中,很多人都會積累自身的經(jīng)驗和感悟。
練太極拳就是要練太極拳的理論,以太極拳的理論指導練太極拳,每一個拳姿都應當體現(xiàn)出太極拳的理論與技擊含義,用“身知”體現(xiàn)“心知”??v觀近數(shù)十年來的報刊、書籍、雜志中的拳照、錄影帶、VCD等出版物的表演者,不少拳架偏離拳理,有的甚至有嚴重的錯誤,經(jīng)不起拳理及技擊含義的分析與衡量。
拳架的優(yōu)劣是衡量練拳者“身知”程度的具體體現(xiàn),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太極拳的習練者應在“身知”上下一番功夫。好好學習、研究一下楊澄甫老師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晚年定型拳架照片,從中吸取“身知”的知識,使自己盡快的從“心知”走向“身知”。後我要重復說一句話:練太極拳就是練太拳的理論與技擊含義,離開了太極拳的理論與技擊含義,就不能稱之謂太極拳。在當今魚目混珠的大潮中,如何教會群眾識別"魚目"與"珍珠",是目前太極拳運動健康發(fā)展的當務之急,因此“還太極拳以本來面目”已成為我們所有熱愛太極拳與從事太極拳工作的人的歷史使命、應有職責與共同任務。
太極拳經(jīng)過幾代人的潛心研究探索與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不能說已經(jīng)達到頂峰了,不能再發(fā)展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生命運動規(guī)律認識的不斷加深,楊式太極拳的拳架與理論也必將在不斷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發(fā)展,從而向世人展示出其更高的價值與更加光輝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