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拳愛好者都知道太極拳其實就是圓,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圓里完成的。太極拳的特點就是圓,太極拳教程對動作走圓有詳細的描述,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這“三個圓”是什么
什么是圓,圓是中國傳統(tǒng)美的象征,在古代,評判事物是否美都是以圓的標注,因此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圓。
一個是手腳運行自身要螺旋式走圓;
二是周身其他部位的運行也要協(xié)調地走曲線;
三是造型態(tài)勢也要棚圓。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美有三種,練好太極拳的三個美有助于對太極拳拳理拳法的研究。
總之八門五步,進也螺旋(如野馬分鬃),退也螺旋(如倒卷肱),慢也螺旋(如白鶴亮翅),快也螺旋(如連珠炮),用螺旋運動把陰陽之勁合二而一;用螺旋之勁,達到陰陽平衡。
螺旋式運動是陳氏太極拳的一大特點,正如《孫子兵法》所說:“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zhàn)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其運動之妙,就像一堆圓形巨石從高山翻滾而下,其驚人之勢,所向披靡,銳不可擋。
陰陽消長,圓活應變。從太極圖直觀地來談這個問題。太極圖中陰魚“魚頭”放大的部位,陽魚恰處于“魚尾”狀,從空間來看,陽魚在這一方位被“擠”小了.同樣的道理,在另一端,陽魚的“魚頭”放大,而陰魚在縮小,被“擠”成了“魚尾”。
太極拳的圓是變化的,不是一層不變的,就像太極拳的拳理拳法也是一樣的,都是在不斷的更新演變,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不要把太極拳的招式練死了。
這是《易經》揭示的另一重要的運動現(xiàn)象,即陰陽共處于一個“圓”時,其運動規(guī)律是此消彼長,陰進陽退。陽進陰退。易者,變也,這個變化有章可循。認清此理,練拳時就可進退自如,顧盼有序。如果推手,就能“因敵而變”,“能吞能吐”。
你進我化,邊引邊進,上引下進,左引右進。正如拳論所言:“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杳,而左已去。”雙方交手雖沾連粘隨,卻不丟不頂,從容應對。
觀看太極拳方中圓
一、太極中的方圓
方圓在古代的哲學中是陽陰的意思。中國古人把宇宙稱為太極,從古代的全息律,也即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出發(fā),古人又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太極,太極分為陰陽,陰陽既對立又互根,相互含寓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圓既為陰陽,所以也是既對立又互根,相互含寓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太極離不開方圓,方圓相互也無法離開。正如《楊氏老譜·太極正功解》所說:“太極者元也,無論內外左右上下不離此元也;太極者方也,無論內外左右上下不離此方也”。
(從《楊氏老譜》各篇分析,文中方元之“元”其意為“圓”)陳鑫先生《太極拳圖畫講義·太極外形方圓論》也指出:“方由圓生,圓由方成,此方圓相通之理。”
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十三篇·勁與物理第七》中詳細分析了圓是由無數(shù)向心力和離心力這些直線所組成的,指出如沒有這些直線,“則不得成圓形矣“。
二、太極拳中的方圓
太極拳充滿了方圓的運動和形態(tài),正如《楊氏老譜·太極正功解》所說:“元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元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元為緊湊,方元規(guī)矩之至。”指出太極拳所有運動根本的抽象即“規(guī)矩之至”就是方圓運動。
《楊氏老譜·太極四隅解》又指出:“四正即四方也,所謂擁捋擠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圓,方圓復始之理無已焉。”指出太極拳中方圓互寓互生、相互轉化的變化是無休止的。
現(xiàn)代太極拳界的有些人說太極和太極拳只有圓沒有直(方),從以上論述可知是既不符合中國古哲學,也不符合太極拳理,是錯誤的。
從太極拳的動態(tài)可以看出來,本身就是圓,所以說沒有了圓也就沒有太極。
拳經中也有大量方的內容,如“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尾問中正神貫頂”、“提頂?shù)跻d”、“有上即有下”等,說的就是上下方向的直線。“胸背開勁兩捶爭”、“有左即有右”說的就是左右方向的直線。
“發(fā)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發(fā)勁如弓發(fā)矢,正其四體”、“放即是收”、“有前即有后”等,說的就是前后方向和四面八方方向的直線。
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十三篇·勁與物理第七》中寫道:“吾師澄甫,每每告余日:發(fā)勁須找到一直線方可發(fā),發(fā)時如放箭似的。是言已窮發(fā)勁之能事。”
在同書《述口訣第十三》中又寫道:“要注意尾閭與夾脊得中,方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
磨轉心不轉,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轉心不轉者,此家傳口訣也……余得此意后,自覺功夫日見進境。”
從鄭曼青先生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誡中,可見方在太極拳中的至關重要,如果沒有直即方在太極拳中的存在,太極拳也就不成其為太極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