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劍的精妙所在
一、楊式太極劍概述
劍是我國古代主要兵器之一,被譽為“百兵之君”,“短兵之王。”其動作輕快瀟灑,富有韻律,不但可用于防身自衛(wèi),文人雅士還喜歡以舞劍作為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借劍抒情的手段,王公貴族則以佩劍的檔次作為身份的標(biāo)志。
劍也被古人作為一種求神祭天的法器和斬妖驅(qū)邪的珍寶。
楊式太極劍,是在楊式太極拳的補充、延伸和發(fā)展。太極劍的動作要領(lǐng),都和太極拳是一致的。演練時,要求柔和緩慢,圓活連貫,虛實分明,輕靈沉穩(wěn),在技擊上講究以柔克剛,以迂為直,舍己從人,后發(fā)先至。
此外,不但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還要“以身運劍,劍神合一”,在劈、點、挑、刺的瞬間,可以適當(dāng)加快速度,顯得更有氣勢。如果用長劍穗,還要考慮劍穗運轉(zhuǎn)的靈活性與美觀性,既要運劍又要運穗。
楊澄甫關(guān)于太極劍的題詞:“劍氣如虹,劍行似龍,劍神合一,玄妙無窮。”
楊式太極劍,其形狀與一般武術(shù)用劍基本一致,且有長短、輕重、材質(zhì)、用途等方面的差別。
常用的金屬劍,按其性能特點,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硬劍,以高硬度為主,開刃后可劈斷三五個銅錢,即所謂“削鐵如泥”,這類劍的彈性韌性較差。
另一類是軟劍,以高彈性為主,劍身能夠彎折180°,可以圍腰攜帶,亦稱“腰帶劍”,其硬度不如前者,舞動時容易搖晃。
第三類是中硬劍,性能在前兩者之間,也是目前常用的武術(shù)劍。較好的,要求彎至90°彈回?zé)o恙??偟膩碚f,劍分為劍身和劍柄兩大部分。
劍身包含劍尖、劍刃(劍鍔)、劍脊(劍身縱向的中分線)、劍面(兩刃之間的外表面)、劍從(劍脊兩邊的劍面,即劍面的一半)。劍柄包含護手(劍格)、劍柄(劍莖或劍把)、劍首(劍柄的頂端)。劍首可系劍穗。
楊式太極劍亦稱“十三劍”,是以十三字劍法命名的。十三,是以八五之?dāng)?shù)配八卦五行,實際劍法并不限于十三字,各種著作的說法也不一。
茲列楊式有關(guān)著作的幾種說法如下
(1)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壓、劈、截、洗。(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散手合編》)
(2)劈、崩、點、刺、抽、帶、提、攪、壓、擊、截、抹。(楊振鐸《中國楊式太極》)
(3)刺、帶、洗、攪、提、抽、挑、壓、擊、劈、截、點、格。(宋志堅《太極拳學(xué)》)
(4)劈、刺、撩、掃、截、挑、撥、掛、崩、點、劃、拉、抹。(栗子宜《太極劍》)
(5)劈、刺、撩、掃、挑、斬、截、掛、崩、點、削、抹、攪。(趙幼斌《楊氏51式太極劍》)
以上五種說法,共23字。此外還有云、推、架、攔、砍、扎、鉤、剪、豁、抱、穿、圈、裹、捅等,有些是同一劍法的不同用字,對于每種劍法的解釋,也不盡一致。
二、楊式太極劍動作名稱順序
楊式太極劍,楊澄甫先生沒有著述,但其主要傳人所傳基本一致,有的分支還傳有太極對劍。
其中,楊振鐸所傳,見謝秉中著《中國太極拳的學(xué)與術(shù)》;楊振鐸所傳,見楊振鐸著《中國楊氏太極》;傅鐘文所傳,見同濟大學(xué)所印《楊式太極拳、刀、劍資料匯編》;趙斌所傳,見趙幼斌著《楊氏51式太極劍》;李雅軒所傳,見栗子宜著《太極劍》;陳微明所傳,見《陳微明遺著匯編》。
府內(nèi)太極拳所傳太極劍動作名稱同陳微明所傳,其名稱如“大魁星”“蜻蜓點水”“拔草尋蛇”“夜叉探海”等,比較接近,是較早的名稱。其他幾種大同小異,是楊澄甫晚年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