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系統(tǒng)地將陳照奎老師當年教推手技擊的一些手法和個人體悟,加以整理,做如下介紹,以供同道參考。
(一)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是因敵變化而變化,那么首先要了解敵人的意圖,一句話要了解敵情,正如孫子兵法講的一知已知彼,百戰(zhàn)不殆”。太極拳則特別強調(diào)這一點。和對方一接觸,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學(xué)習(xí)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wù)是練習(xí)“聽勁”。
我一只手上有9個力點(五指、大小魚際、掌心、掌背),雙手18個力點:對方雙手一旦接觸到我身上,也有18個接觸點,這些接觸點,加上我的眼睛觀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觸,這所有的接觸點上(當然同一個時間不一定點點都接觸),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偵察兵”。“聽勁”是太極交手的第一項基本功。>>>陳式太極拳 練習(xí)要點不看后悔
(二)搭手即棚,八法相主
棚勁,是太極拳各種勁的共性特征。太極拳用于交手時,它不主張硬沖、硬拼、硬抗、硬頂,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即棚勁,來接應(yīng)對方的來力。所以,人們把棚勁作為太極功夫的接手法。這種棚勁,不只是表現(xiàn)在手上,而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棚勁。即陳鑫公說的“無處不彈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氣的球體和輪胎,處處皆有彈性外棚勁。。所以棚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征。
(三)從鍛煉能容、能吞、能引、能化人手
一般人練推手時,往往是想把對方拒之門外,尤其力氣比較大的人,更是恃力而不愿讓對方來力近己圈內(nèi),或急于將對方發(fā)出。這樣就很難練出太極拳之引化本領(lǐng)。首先,我們要在精神上樹立敢于讓對方進來的大無畏精神,敢于近身,氣魄要大,胸襟要寬,容量要闊。陳老師經(jīng)常說:“來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給多少;來之歡迎,去之歡送。”“能吞、能吐,肚量大,胸懷要寬”。意思就是能把對方的來力放進來,當對方前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了,我則順勢發(fā)化(其中之要,在于機勢)。
(四)誰先合,誰能贏
陳照奎老師講合,實際上是講拿。“拿”者“合手”也。不一定是靠一只手去拿住對方,而是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蛴靡皇?、或用雙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里側(cè)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于背勢者,都屬于拿,都屬于合。他還強調(diào)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于我的包圍圈之內(nèi)。>>>陳式太極拳拳譜 主極拳19式精簡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