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流派中的一支,孫式太極拳經過多年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從而形成了新的套路,不過傳統(tǒng)的套路與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之間又有哪些區(qū)別呢?下面請大家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tǒng)套路比較
一、 兩套套路的來歷
孫式太極拳97式是孫祿堂宗師為了適應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需要而創(chuàng)編的。孫祿堂( 1861-1932)(一說為1860-1933),我國武術家,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譽。名福全,晚號涵齋,河北完縣人。他曾從李魁元(一作“垣”)、郭云深學形意拳,從程廷華學八卦拳,從郝為真學太極拳。后來他以郝太極為基礎,融會互合形意、八卦之精髓而創(chuàng)孫式太極拳。
1919年孫祿堂先生出版《太極拳學》一書,共97式。在江蘇省國術館向露天班學員傳授的太極拳就是這97式。1957年,孫劍云整理出版了孫祿堂原著的《孫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1957年9月第一版)。在孫劍云寫的《前言》中說:“為了推廣這趟太極拳,我大膽地根據先父的原書改編,內容解說力求通俗,以便初學者練習參考。其中部分動作是按先父晚年的練法編寫的,因此與原書稍有不同。”又說:“在我改寫這本書時,胡席圃師兄給了我很多幫助,謹致辭謝意。”由此可見,現在我們見到的孫式太極拳傳統(tǒng)套路97式,是孫劍云在師兄胡席圃幫助下根據乃父《太極拳學》一書改編而成的,也就是說是由孫劍云定型的。這一套孫式太極拳就是目前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套路,被稱為孫式太極拳傳統(tǒng)套路。
而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則由孫祿堂先生秘傳給陳健侯先生的。大致經過是:孫祿堂先生被任命為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1928--1931),他結識了江蘇史學大師陳慶年的次子、中醫(yī)、少林高手陳健侯先生。陳精通易經,又治好了孫祿堂多年不愈的內傷,孫就把真?zhèn)魅置貍鹘o他。該套路,后由陳健侯的再傳弟子周德良、孔小安、陳九皋整理后發(fā)表在《精武》(1985年第3期)。
孫式太極拳的傳授,分兩條途徑:一是公開傳授,所傳授的即流傳的孫式太極拳傳統(tǒng)套路;另一條途徑是孫祿堂按照嚴格的師承規(guī)則擇徒而教,所傳授的即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前者是大眾化的普及式,易教學,易傳承,易發(fā)揚光大;后者是高難度的技擊式,難教學,難傳承,難發(fā)揚光大。“三十六手” 是孫祿堂的自練拳,不輕易授人,對他的子女也不例外。
二、 兩套套路的相同點
1、兩套套路都具有孫式太極拳的特點:上下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如行云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換勢以“開合式”相接,所以又有“開合活步太極”之稱。 “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八卦拳步法的特點,而“三體式”是形意拳的根本特點。兩套套路都具有這些特點。
2、兩套套路都具有郝太極(武氏太極)的特點:二者的架式與郝太極不僅名稱上基本相同,而且在要領上也是相同的,在打拳時要求做到:頭頂虛領,涵胸拔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顎,谷道上提,氣沉丹田等。在走架打手時,都要做到手不離肘,肘不離手,做到“三直”“四順”“六合”,處處中正平穩(wěn);在交手時都要以客為主,舍己從人。
孫式傳統(tǒng)套路是97式,而孫式三十六手是114式。從名稱上說,約有43式是相同的。在流程上,二者也是大致相同的。
3、在具體架式上:二者都分低、中、高三種架式,且“手揮瑟琶”一式是基本相同的,不過單練該式時,“三十六手”要求能站樁半個小時,才算合格。
4、從時間上來說:演練一套的時間以不徐不疾的速度為準,孫式傳統(tǒng)套路是七分鐘,而孫式三十六手是七分多鐘,二者時間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