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學好太極拳,既要不斷的進行反復的練習,還要對太極拳的思想內涵有足夠研究。學習太極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一步一步的提升境界,加深水平。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太極拳的教學來學一學吧。
拳論曰:“先求開展,后求緊湊。”開展到何處,緊湊至哪里,不好理解。有人在練拳過程中將手伸展到極限以示開展,上肢屈回表示緊湊,此練法未能體現拳論的關要。
清末民初,陳氏太極拳理論家引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展緊”之理論,融會貫通,理解了開展與緊湊的辯證關系。他在《太極推原解》中說:“卷之退藏于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詳解開展與緊湊之秘。“大”為無限大,肢體難以達到之“大”,惟有神意可達;小到退藏于密,用顯微鏡也難以窺視,也只能用心神意念去表示。
太極拳是一門充滿著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的學說,其中的各種變化需要你認真的進行學習,例如陰陽協調、動靜相生等等。太極拳練到境界會使你可以隨心把握太極拳的運動,既能達到廣袤,又能小到精微。相較于大而言,小可能更加難以掌握。研究太極拳的小即為太微拳學。
我們要認識和研究太微拳學,就要修練和運用它。為了將太微拳學說得清楚,講得明白,試以太微點解析在技擊中的運用,以說明“點”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從而便于把握和運用。二人較技,若對方有“點”的功夫,則推而不動,按之不入,似乎飄浮于對方臂上、 身上,自己腳下有上浮之感。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就像往荷葉上倒水,水在荷葉上不滲不透,不流不散,渾圓似珠。太極高手同樣不怕外來之力,將外來之力飄浮于臂上,原理同荷葉上的水珠一樣。
太微拳學脫胎于太極拳,從太極拳的陰陽相濟中修煉,身上漸漸褪掉本力,體悟到松柔功夫,才有可能在身上出現“點”。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太極拳學習者都能夠掌握這樣的境界。有很多人練了很久的太極拳也不能在身體里形成太微點,也就更不要說研究太微拳學了。太微拳學不是你勤練苦練就能夠掌握的,同樣是需要你將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相互印證,從而把握太極拳的精髓,才能真正認識到太極拳的內涵,進而形成太微點。
身上有太微點的存在,周身極為輕靈圓活,血液循環(huán)順暢,對身體健康有益。在技擊運用中,身體若不受外力進攻,奇妙的太微點是不會顯現的。只要開發(fā)出來并運用自如,太微點是長于他人的秘密武器,接手便施,遇敵揚威,敵人躲不開,化也化不掉。
有了太極拳學,便顯現出太微拳學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大我小,你小我大,你來我隱,你走我顯,陰陽變化,其妙無窮。太微拳學稱得上是習拳者必須研究的養(yǎng)生、技擊之“大工程”。
對太極拳高層次功夫的“點”有所了解后,對太極拳“胎生”出的太微拳學的功能作進一步的研究,再結合實踐練拳,就不會強伸妄曲,閃腰挪胯,搖頭擺尾,而是以動點和止點進行修煉,從而改變盤拳習慣,提高拳藝質量,有益于功夫上身。拳友同道可以在練拳、打拳、盤拳中去體驗拳之真諦。
很多人練習太極拳時,并不重視對太極拳的思想與要領的研究。他們的學習僅僅是掌握了如何練習整套的拳法,如何在推手與技擊的練習中做的更好,這顯然是對太極拳的誤讀。學習太極拳必須了解它的每個要領,進行精研,才能達到高深的太極拳境界。
太極功夫從拳里出來。太極拳家曾說:“功夫是拳上出來的。”京城太極拳大師也曾說:“太極拳就是一陰一陽兩個勢子,一通百通。”他們都說的是拳學。只是扎扎實實地練拳,才是進入身心的修煉。
聽勁,是太極拳推手中特有的術語
太極拳家在與人推手中,憑藉肢體的相互接觸,能敏銳地感覺出對方的勁力大小、動向、力點以及其虛實變化。然后化開來勁,引勁落空,避實擊虛,借力打人。這是太極拳家特有的一種功能,可藉以審查、洞察對方的虛實、動靜,從而克敵致勝。所以稱之為神奇的審敵法。
怎樣才能練出這種功能呢
在與人推手時,必須全身輕靈,充分放松。兩手與對方肢體接觸處,要毫不著力。當代太極拳名家馬岳梁老師在教人推手時常諄諄教導:“要輕,輕則靈,靈則變”。這就是初學推手時提高感覺靈敏度----聽勁的要訣。
然而,推手時的輕靈功夫,必須首先從練拳架中得來。練拳架之時,必須周身放松,毫不著力,用腳底貼地的蹬勁和左右擰旋,帶動兩胯,由兩胯帶動上身和兩臂,輕輕運動。身體如風中垂柳,兩臂如空中飄帶,稍遇外力,即受阻掉下。“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就是形容輕和松所達到的高境界。雖一羽之輕和蠅蟲之微,亦不能承受。太極拳家徐致一老師曾講:“一松到底”。即除了腳底用勁之外,周身全是松的。有了這種輕和松的功夫,在與人推手時,就能敏銳地感覺到對方勁力的大小、動向、力點以及其虛實變化,而我自身的勁力大小、動向、力點以及其虛實變化,則不為對方察覺,以致使對方感到深不可測。這就有可能達到拳論所講: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地步。當然,除此之外,還必須在推手中長期實踐,并提高沾粘連隨和不丟不頂的功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