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主要幾個流派,都是經(jīng)過了時間的考驗,由一代代人慢慢發(fā)展完善起來的,而武式太極拳也正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下武式太極拳的相關內(nèi)容,以便更好的通過太極拳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1.重視太極拳理論的研究
武式太極拳從它的創(chuàng)始人開始就比較重視對于太極拳理論的研究,而它的練習者也多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能夠?qū)⒆约壕毩暤慕?jīng)驗與思考,變成具體的拳理拳論,從而大大的充實了太極拳的理論。
武式太極拳的理論還有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即與實踐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武式太極拳拳理的提出者,往往是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理論,從而提煉出來,并將它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因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2.具有獨自特色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
武派太極拳歷經(jīng)16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和訓練手段,有個人練習的拳勢、刀、劍、桿、棍,也有雙人對練的推手、粘桿、對刀等。武派太極拳練習套路組織合理,“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繁簡適當,突出特點”。拳勢術法分明,重在實用,不尚花法,外形簡樸,內(nèi)蘊豐厚,緊湊縝密。
在教學上首重身法,武禹襄訂有《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臀。四傳郝月如又總結(jié)前人心法增加了騰挪、閃戰(zhàn)、尾間正中、氣沉丹田、虛實分清。一處不合,全身皆乖,習武派太極拳者有的拳勢可能不同,身法卻不得錯謬。
走架要求
(1)中正
武派太極拳以陰陽為體、中庸為綱、虛實為用,要求拳勢中正?!兑住啡眨?ldquo;一陰一陽之謂道0”天下萬物皆相反而又相濟,不可偏執(zhí)一端。故拳勢要求工整大氣,嚴謹規(guī)矩,六合對稱,陰陽互托,平衡對稱,涌泉根深,尾間正中,神貫于頂,雙臂如翅,護中用中,前伸不越足尖,后曲肘不貼肋,左右相系,上下相隨,內(nèi)外相合,周身一家。拳勢運作動度適中,不可過,過則僵硬,失之粗野,也不可不及,不及則軟弱,失之漂浮,要不瘟不火,無過不及。靜時聚斂則內(nèi)氣凝重,動時虛靈則外形飄逸,內(nèi)外合一,漸臻佳境。
(2)安舒
“安”則氣度從容,動無虛妄;“舒”則運作舒展,呼吸平和,穩(wěn)靜沉著。能安舒則舉止大方,動作儒雅,氣魄雄渾,招勢到位。勢勢貫以“起、承、開、合”,既可避免拳勢浮滑潦草,又可放開筋骨關節(jié),氣血暢通,勁力順達,“如九曲珠無微不到”。但舒展蘊寓緊湊,緊湊不忘舒展。手不離中、肘不離肋,手不妄動、足不虛行,運作簡潔,干凈利落。而非一味追求舒展,也非一味追求緊湊,二者相輔相成,才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理。
(3)柔順
欲求肢體柔順,得從松緩入手。軀體松柔,才可與意識一致,“心為令、氣為旗”,內(nèi)固精神,外求安逸,內(nèi)外相合,做到“意氣君來骨肉臣”。走架徐緩,姿勢才易正確,運作到位,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身合,身與手合,手與足合,足與腰胯合,“六合歸一”。軀體松凈,動作徐緩,柔順就在其中了。
(4)圓和
在“立身中正,八面支撐”的前提下,拳勢運作力求圓和,以兩足為軸構(gòu)成立體的螺旋運動,宛如天體運行,有“公轉(zhuǎn)”也有“自轉(zhuǎn)”,招勢清楚而不含糊,更忌直入直出、僵如木偶。拳勢無缺陷,身法不凹凸,運作無斷續(xù),勁力始可“八面轉(zhuǎn)換”,無論何方來力都可運用圓(螺旋勁)的流動滑移使來力改變方向和著力點而引進落空,又可運用旋轉(zhuǎn)彈回之力將對方發(fā)出。為了掌握蓄發(fā)開合之功力,則須“蓄勁如張弓,發(fā)勁似放箭”,一身五弓咸備。
(5)明拳理、知用法
拳理是練拳指南,只有明拳理,練拳才有準繩,只有弄清每一勢的法和術才能越練越精。武派前輩教拳多要求學生對每一拳勢知其名稱、熟其法度、明其用法、嘵其變化。明規(guī)矩,守規(guī)矩,進而脫規(guī)矩、合規(guī)矩,神、意、氣、體合一。
武派太極拳的形成過程,也是武禹襄、李亦畬、郝為真等人太極拳理論體系的形成和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武派太極拳在拳勢、拳法、拳理諸方面達到了高度一致,拳風質(zhì)樸爽朗,外則柔和淵懿,內(nèi)則堅勁雄韌,含陽剛于陰柔之中,寓雄奇于淡遠之內(nèi),形成了“簡潔縝密,術法分明,古樸典雅,端莊灑脫”的獨特風格,別具神韻。
3.重視文化和品德教育
武式太極拳不僅僅重視對于學生的拳架拳法的教學,更加重視的是對于學生的文化與品德的教導。武式太極拳的習練者往往具有比較高的思想道德水準,在練習太極拳的同時也提高自己的精神水準。
三、武派太極拳的影響
武派太極拳是早形成的文人化的太極拳。所謂文人化,首先是武式太極拳的創(chuàng)造者們都出身于書香門第,以科考為主,歷代傳人也以知識分子居多。他們對太極拳純屬興趣愛好,其鉆研是以研究學術為目的,非為謀名牟利,故具有精益求精之心,而不為世俗利益和程式所累,在承傳中淡化了家族和師徒關系,重心傳不重形式,課徒以利拳術之發(fā)展,表現(xiàn)出在經(jīng)世致用思想影響之下的社會責任感。
其次,文人化表現(xiàn)在對太極拳理論的探討上。武式太極拳的創(chuàng)造者依據(jù)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習拳實踐,各自寫出不少膾炙人口的拳論,后世習太極拳者大多奉為理論經(jīng)典。
再次,文人氣質(zhì)也影響了武派太極拳的演練和發(fā)展,詩詞的起承轉(zhuǎn)合、中醫(yī)的經(jīng)絡氣血、兵書的奇正虛實、書畫的寬密滯急都融入拳理拳法之中,從而豐富了武派太極的文化底蘊。古典文化的融入,也有助于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的提升。
這些思想對后世學習太極拳的人士深有影響,使太極拳從技藝型走向?qū)W術和技藝型,出現(xiàn)了許多融太極拳技藝和學術研究于一體的太極拳家,為拓展太極拳研究領域,提高太極拳文化品位,使之迅速走向世界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