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式太極拳的練習(xí)中,“通三關(guān)”和“備五弓”這兩點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其兩者在太極拳的技擊和推手中都有廣泛的運用。那么,我們該如何能夠?qū)崿F(xiàn)這兩點要求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大家的學(xué)習(xí)有所提高。
通三關(guān)
太極拳中身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練習(xí)的時候?qū)τ谖覀兊囊髸容^多。
太極拳身法上的“立身中正安舒”,與靜坐功、氣功的身法是一致的。練太極拳時,脊柱節(jié)節(jié)松沉,隨著動作的開合,會陰間的襠勁有上翻之意,百會穴虛領(lǐng)頂勁,而氣往下沉,內(nèi)氣沿任督二脈自然流轉(zhuǎn),用功日久后,可使任脈和督脈自然接通。
因此,氣功中的“通三關(guān)”(尾閭關(guān)、夾背關(guān)和玉枕關(guān)),在太極拳中是不求通而自通的。
這與太極拳的“隨緣”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通三關(guān)”應(yīng)從自然中不求而得,不可著意追求。通了“三關(guān)”,全身有舒服融和的感覺。但不必妄求,否則極易發(fā)生流弊。
在陳式太極拳中,“通三關(guān)”的練法也有特定的姿式。在這種拳勢中,任督二脈可以用意交互運接。
試舉陳鑫明的“閃通背”一勢來加以說明,供大家參考。當(dāng)頭與肩往下栽時,臀部往上一挑,則督脈由會陰起,從長強(qiáng)穴逆行而上,過百會以至人中,任脈接住;下行以至丹田,入會陰,是引陽入陰,繞行一周。
這一招的動作要領(lǐng)比較復(fù)雜,需要大家反復(fù)的練習(xí)和體會,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
右手從襠下向上引時,任脈即從會陰起,由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漿穴,右手隨身逆轉(zhuǎn),手到下,督脈接住,從人中逆行過前頂后頂,由啞門、大椎順行而下,復(fù)至長強(qiáng),入會陰,是由陰附陽,繞行又一圈。
待右足退到左足之后,右手從下上引,則督脈又自會陰經(jīng)長強(qiáng)逆行而上,已至頭頂百會穴,其時督脈上運已半圈;待下一勢以掩手肱捶合住,則督脈由百會下至人中,任脈接住,由承漿下行以至丹田,復(fù)入會陰,是已經(jīng)繞行三周。閃通背一勢,督脈上下來回三過其背。
一身備五弓
在陳、武兩式太極拳的口授訣竅中,全身整體勁的蓄發(fā)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的。
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體勁,“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能蓄能發(fā),滔滔不絕。“身似弓身勁如箭”,即是指的“五弓合一”。
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后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中定而不偏倚搖擺,放勁時命門穴須往后撐。開門(頸椎第一節(jié))和尾閭骨為弓梢,上下對稱,調(diào)節(jié)動度,加強(qiáng)其蓄吸之勢(武式的身弓,以大椎,即第七頸椎為弓梢之一,較暗門的調(diào)節(jié)動度小)。
手弓以肘為弓把,以意貫注于肘節(jié),使之沉著松靜而有定向。手腕和項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后對稱;手在松柔靈活中用坐腕來固定;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偏倚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固定的前提。
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足弓備,則膝節(jié)有力而微前挺,胯骨松沉而后撐,足根下沉而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
“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這樣就能做到勁起腳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是以腰為軸,上于兩膊相系,下于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每站一勢,須檢查是否五弓具備,是否形成“八面支撐”的蓄勢。
五弓合一是內(nèi)外整體勁的具體規(guī)定。練拳或推手,一動勢即處處要五弓俱備。五弓合一是做到“勁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