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中的核心勁法,欲要將其學好我們需要了解它的相關內容。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陳式太極拳中的“纏絲勁”,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可以讓大家對陳式太極拳有進一步的了解,并可以在實踐中得到提高。
學習太極拳,我們需要熟練掌握勁法的運用,學習陳式太極拳,我們就有必要學習它的纏絲勁。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勁法術語之一,是一種支配肢體作螺旋式的纏繞進退的力,亦名"螺旋勁"?!蛾愽翁珮O拳類分類語錄》:"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此勁皆由心中發(fā),股肱表面似絲纏。"纏絲勁表現(xiàn)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xiàn)在軀干是旋腰轉脊,表現(xiàn)在上肢是旋腕轉膀。
纏絲勁分為順纏逆纏兩種。上肢順纏是掌心由內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勁;上肢逆纏是掌心由外往內翻,其中多含捋勁。
對此,我們需要掌握中的動作要領及細節(jié)要求。
下肢順纏指"膝蓋由襠內側往前轉外向下斜纏,或由檔外側往后轉內向上斜纏";下肢逆纏指"膝蓋由襠外側往前轉內向上斜纏,或由襠內側往后轉外向下斜纏"。
太極拳纏絲勁,是呈螺旋形,始于內、形于外的一種勁別。螺旋勁始于內而形于外,然后達于肌膚毫毛之上。此勁是因平時練習太極拳皆以螺旋纏絲旋轉為核心所得到的。
始而不覺,久而漸現(xiàn),其勁始于腳、行于腿,通脊背,越兩小臂達于梢節(ji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之則能形成自然規(guī)律,舉手投足無須再加思考,則自然能隨心所欲,漸階神明。
練習久了,功效自然會出現(xiàn)的。
故與人交手時,此勁能自然行于肌膚毫毛之上,順而引之,逆而擊之,敵來化之,即化即打,純是心起勁達,而不知身之為已,已之為身,不知威力從何而來。如明白此勁,并轉化為實際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地揣摸、體會,才能漸而知之。
纏絲勁的類別有內纏、外纏、上纏、下纏、左纏、右纏、大纏、小纏、順纏、逆纏、進纏、退纏、正纏、側纏、平纏、 立纏,百般纏繞,環(huán)環(huán)相扣,端端互生。
總之,是以中氣貫于其間。而引即是進,進即是引,此皆是陰陽循環(huán),正反轉化的道理。纏絲勁是周身上下內外一動皆以螺旋形旋轉,始發(fā)于內、后形于外的內勁。
此勁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剛。過柔,則不適應于交手作戰(zhàn),純屬軟手,軟手則不能接物應敵;過剛,則轉動不靈,死板呆滯,不能隨機應變,徒受敵制。
所以,應擇其中而已,即剛柔相濟,虛實相兼。其周身規(guī)矩,頂勁領起,脖項自然懸直,腰勁下塌,平心靜氣,兩腿虛實分明,周身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支撐八面。
行動練拳,靜若處女,注內不注外,切不可外帶張狂之氣。表面觀之應是一片悠閑神情,大雅風范。至于接手應變如何,權衡皆本于心,拳來順應自然,進退、緩急、輕重,則隨機應變,本著太極陰陽對稱,不偏不倚之理,一開一合自有妙用,何須再論招勢。
纏絲勁表現(xiàn)在太極拳套路演練中的形象,是一個立體空間螺旋形(亦稱孤形)纏絲運動路線圖。
若從單招看來,因中間有間斷,似乎不算復雜;若從太極起勢到太極的完整路線圖來看,那是無始無終,無端無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錯,如絲僂,如云煙,裊裊娜娜,儀態(tài)萬千,千象共生。
這個惟妙惟肖的立體空間螺旋纏絲路線圖,太和元氣纏絲勁貫穿其始終并鼓蕩不已,如兵家的天門陣、八卦圖,撲朔迷離,這才是真正的太極圖。
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用陰陽二魚所表達的太極圖,只不過是古人對太極陰陽相等、對立統(tǒng)一、陰陽互依、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太極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罷了。這個立體空間螺旋纏絲路線圖,才是真正提示和表達了纏絲勁的奧妙。
螺旋形的動作,由內往外轉而向前進是《順纏》,由外往內轉而向后退的是《逆纏》,因之纏絲勁在基本上分為《順逆纏絲》。
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動作,都是由這順逆兩種纏絲勁,錯綜復雜地變化著;因為各手的動作動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大纏、小纏;進纏、退纏等五對,這是根據陳鑫的分類。
《纏絲勁》的分類雖有多種,但除上述的順逆纏有關纏絲的實質外,其余的分類不過是依照拳勢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說起來有這些分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