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24式五大功法
一、腹式逆呼吸
陳氏太極拳24式的拳勢呼吸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氣時小腹內收,膈肌上升,丹田氣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擴張,加大肺活量。呼氣時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于胃部之內氣下沉至丹田,胃部與胸廓自然平復。由于腰腎的左旋右轉,因此,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是結合的。
拳勢呼吸是指合、虛、蓄、收、化的動作為吸氣,開、實、發(fā)、放、打的動作為呼氣。是在意識指導下呼吸行氣與武術動作的協(xié)調,有著強健內臟器官功能以及增強抗擊能力與加強爆發(fā)力量的作用。因此,陳氏太極拳24式家一般都練成“虎背熊腰” “膀闊腰圓”的健壯體格。
在推手互喂、試驗發(fā)勁時,通常采用哼、哈、咳三種發(fā)聲。哼音是用螺旋勁向上打放,使對方騰空擲出。哈音是用螺旋勁向遠打,意欲將對方拍透墻壁??纫羰怯寐菪齽畔蛳麓?,意欲將對方打人地中。這種發(fā)勁試驗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來完成的。
二、纏絲勁(弧形螺旋勁)的練法
纏絲勁(弧形螺旋勁)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它是在意識指導下內勁纏繞運動時,由意氣貫注而逐漸形成,并不斷提高其質量。
纏綿曲折,大都在上、中、下(上肢、軀干、下肢)三個橫向橢圓形弧形螺旋轉圈,兩個斜向(左手與右足,右手與左足)弧形螺旋轉圈和一吸一呼時繞任、督二脈的立體圈,以及無數(shù)小螺旋的交織纏繞,進退屈伸,形成為復雜而又和諧的圓形動作,這是太極拳練法特點的精華所在。
內勁運轉的主要方法是內氣蓄于丹田,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jié)節(jié)貫串地貫注于四梢(兩手兩足尖端)。上行為旋腕轉膀,形于手指;下行為旋踝轉腿,達于趾端。
弧形螺旋式地纏繞絞轉,從而形成為一系列無限延長的復雜的空間螺旋運動。
纏絲勁有順纏、逆纏兩種。手的順纏是手外旋(掌心由內向外翻,順著時鐘方向),意氣貫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手的逆纏是手內旋(掌心由外向內翻,逆著時鐘方向),意氣貫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
順纏、逆纏,始終“擁勁”(似柔非柔、似剛非剛的勁)不丟。洪均生同學有句云“太極是棚勁,動作走螺旋”,概括地突出了太極拳練法上、技術上的特點。
腿的順纏(里往外上而向下斜纏),以膝頭向襠外旋轉。丹田勁由腰隙經大腿根里邊向上而外,經環(huán)跳穴再往里向下斜纏至足根(大鐘穴),分注足五趾肚。
腿的逆纏,以膝頭向襠內旋轉,內勁從五趾肚向上經原路線斜纏至腰隙歸丹田。
凡攻擊的動作,不論順纏或逆纏,為動、為分、為離心力。丹田勁運至四梢,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氣、發(fā)勁(重心下沉,勁往前發(fā)),謂之“丹田勁走四梢”。
凡防御的動作,不論順纏或逆纏,為靜、為合、為向心力。意氣從四梢回歸丹田,肩帶肘,肘帶手;胯帶膝,膝帶足,吸氣、蓄勁(氣聚胃部,蓄勢待發(fā)),謂之“四梢勁歸丹田”。
纏絲勁練法能使全身內外“一動無有不動”,于同一時間內、綜合性地完成神經、呼吸、循環(huán)、經絡、骨骼、肌肉、消化、泌尿等系統(tǒng)的鍛煉。
一蓄一發(fā),一吸一呼,通任、督,練帶、沖、內外兼練,以內壯為主,是整體性、內外統(tǒng)一性的體育運動方法,與分部位練習的其他體育運動方法作比較,在時間上較為節(jié)約,在鍛煉效果上較為優(yōu)越于其他體育運動方法。